他的火折子里面有绒毛、沾着特制的油脂,轻轻一擦就会点燃,完了还能放回去,设计得很巧妙,本身是不容易毁坏的。
周迅挺喜欢这个小玩意儿的,平时,几个小子在外面自己堆着火,烧烤番薯、土豆,用弹弓打下鸟雀烤着吃,别提多好吃了。
“糟了,这是落下了,肯定在井里面,回头还要下去一趟。”
这时,周迅也来不及再下去一趟,他隐约听见有人在唤他。
赶紧跑进库房,把灯笼还放回原处,又跑到宗祠里面,乖乖地拿出一支香,就着这宗祠正屋里面的烛火,点燃。
随后,为了逼真,周迅又凑过去,鼓起腮帮子,狠狠地吹,吹得香烟袅袅,弥漫在宗祠附近。
“咳咳,这样就差不多了!”
冷不防给这烟气呛了两下,周迅满意地看到香头燃烧了一截,看起来已经烧了好一阵子的样子。
然后,在大香炉上,插上去,做成一副参拜先人的模样。
不久,外面就传来了脚步声。
一个小厮跑过来了,见着周迅,就是大喜。
“少爷,快快,夫子来了,在等你呢?”
周迅见到来人,松了一口气。
这人是他平时使唤的下人,跟在身边的小厮,叫做刘三,家里三代人都在周家,是典型的家生子,祖父开始就是签下卖身契的奴仆。
“哪个夫子?”
那刘三回答着。
“是教经义的荀或荀夫子啊!”
周家文风很盛,祖上也有人科举,考过功名,到周桂就更是文名不浅,早已被视为当地的书香之家,加上周桂历来交游广阔,给自己家儿子找了好些个夫子。
有教授诗词的,有教授琴棋书画的,有传授四书五经的······
反正文人的东西,只要沾点边的,基本上都让周迅学了。
按照周桂的话说,就是“不求你样样精通,至少别人在谈论这个,你不能一无所知,丢了我周家的脸面!”。
不过那些夫子教授的都是一些基础的东西,毕竟九岁的孩子还在培养兴趣,不能当真的玩这个,科举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练武······这个是周迅自己缠着周桂要去入山修道,苦求不果之下,周桂不得已请的教师。
原本是军中的老兵,当过伍长,练武也有成就,能双手举起千斤重的石磨,当成是武器挥舞半柱香时间。
当然他教授周迅练武,不过是个副职,主职还是训练家丁、护院。
这年头可还不安稳,家里没有三五十个能打的家丁根本不能睡觉。
教授经义的荀或荀夫子是不同的,他对经义研究很深,本人也是举人,要不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