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第68章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3)

第68章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3)(2 / 5)

政治家曾经说过:西方人来到我们面前时,手中拿着《圣经》,我们手中有黄金。后来就变成了,他们手中有黄金,我们手中拿着《圣经》。

这是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对于那些西方人,当地人心中明白:这些人是邪恶的掠夺者。

即使他们最终被这些西方人所征服,但他们绝不会放弃反抗,他们会争取到自由的那一天,因为这种蛮横的征服是不可能稳固的。

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有一句老话用在这里很合适:要相信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所以我还是重复那句话:以德服人,这绝对不是一句笑话,君不见今日某大国在世界上呼东喝西,指南打北,很是威风,却也是麻烦不断,反抗四起。

暴力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后盾,但绝对不能解决问题。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抢掠,是很不简单的。

它不是武力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

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征服。

圆满完成外交使命之外,郑和还成功地开辟了新的航线,他发现经过印度古里(今科泽科德)和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可以避开风暴区,直接到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东非国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前六次航程中,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岸,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拜访了许多国家,包括今天的索马里、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国,这也是古代中国人到达过的最远的地方。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上面我们只介绍了郑和六下西洋的经过,却漏掉了第七次,这并不是疏忽,而是因为第七次远航对于郑和而言,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就在这次远航中,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最大梦想。

之前的六次航程对于郑和来说,固然是难忘的,可是他始终未能完成自己一生的夙愿——朝圣。这也成为了在他心头萦绕不去的牵挂,但他相信,只要继续下西洋的航程,总是会有机会的。

可是一个不幸的消息沉重地打击了他,永乐二十二年(1424),最支持他的航海活动的朱棣去世了,大家忙着争权夺位,谁也没心思去理睬这个已经年近花甲,头发斑白的老人和他那似乎不切实际的航海壮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