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第78章 帝王的财产(3)

第78章 帝王的财产(3)(2 / 5)

二份解围奏报送来的。”

朱棣好奇地看着他,让他说出理由,杨荣此刻也不敢再玩儿深沉,因为朱棣不是一个对大臣很有耐心的人。

杨荣胸有成竹地说道:“我了解宁夏的情况,那里城防坚固,而且长期作战,士兵经验丰富,足以抵御周围的蒙古军队。从他们发出第一份奏报的日期来看,距离今天已过去十余天,此刻宁夏应该已经解围了,必然会发出第二份奏报。”

不久之后,朱棣果然收到了第二份解围的奏报,自认料事如神的朱棣对杨荣也十分佩服,并交给他一个更为光荣的任务——从军。

朱棣认识到,杨荣是一个能谋善断的人,在对蒙古作战中,这样的人才正是他所需要的,于是在永乐十二年(1414)的那次远征中,杨荣随同朱棣出行,表现良好,获得了朱棣的信任。朱棣便将军队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印信交给杨荣保管,而且军中但凡宣诏等事务,必须得到杨荣的奏报才会发出,可以说,杨荣就是朱棣的私人秘书。

朱棣之所以如此信任杨荣,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这个人处事不偏不倚,也不参与朱高炽与朱高煦的夺位之争,没有帮派背景,当然,这仅仅是朱棣的想法而已。

朱棣想不到的是,这个看上去十分听话的杨荣并不像他表面上那么简单,朱棣将印信和奏报之权授予杨荣,只是为了要他好好干活,然而这位杨荣却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件关键的事情。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病逝之时,那个当机立断,驰奔上千里向太子报告朱棣已死的消息,为太子登基争取宝贵时间,制定周密计划的人,正是一向为人低调的杨荣。因为他的真实身份和杨士奇一样,是不折不扣的太子党。

第三个人:临危不惧的杨溥

下面要说的这位杨溥,其名气与功绩和前面介绍过的两位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但他却是三人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别人出名、受重用依靠的是才学和能力,他靠的却是蹲监狱。

杨溥,洪武五年(1372)生,湖北石首人,建文二年(1400)中进士,是杨荣的进士同学,更为难得的是,他也被授予编修,又成为了杨荣的同事,但与杨荣不同的是,杨溥是天生的太子党,因为在永乐元年,他就被派去服侍朱高炽,算是早期党员。

朱棣毕竟还是太天真了,杨荣和杨溥这种同学加同事的关系,外加内阁七人文臣集团固有的拥立太子的政治立场,说杨荣不是太子党,真是鬼都不信。

杨溥没有杨士奇和杨荣那样突出的才能,他辅佐太子十余年,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也不引人注目,这样下去,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