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第344章 阴谋(2)

第344章 阴谋(2)(2 / 6)

们决定整理钱谦益的黑材料,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找到了一个破绽,七年前的破绽。

七年前(天启元年)。

作为浙江乡试的主考官,钱谦益来到浙江监考,考试、选拔、出榜,考试顺利完成。

几天后,他回到了北京,又几天后,礼部给事中顾其中上疏弹劾钱谦益,罪名,作弊。

批判应试教育的人曾说,今日之高考,即是古代之进士科举,罪大恶极。

我觉得这句话是不恰当的,因为客观地讲,高考上榜的人,换到明代,最多就是秀才,举人可以想想,进士可以做梦。

明代考完,如果没有意外,基本能有官做,且至少是处级(举人除外),高考考完,大学毕业,如果没有意外,且运气好点儿,基本能有工作。

明代的进士考试,每三年一次,每次录取名额,大概是一百五十多人,现在高考,每年两次,每次录取名额……

所以总体说来,明代的进士考试,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高级公务员选拔。

只要考中,学历有了,工作有了,连级别都有了,如此好事,自然挤破头,怕挤破头,就要读书,读不过,就要作弊。

鉴于科举关系重大,明代规定,但凡作弊查实,是要掉脑袋的。但由于作弊前景太过美妙,所以作弊者层出不穷,作弊招数也推陈出新。由低到高,大致分为四种。

最初级的作弊方式,是夹带。所以明朝规定,进入考场时,每人只能携带笔墨,进考场就把门一锁,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考完才给开门。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比如把毛笔凿空,里面塞上小抄,或是在砚台里面夹藏,更牛一点儿的,就找人在考场外看准地方,把答案绑在石头上扔进去,据说射箭进去的也有。面对新局面,朝廷规定,毛笔只能用实心笔杆、砚台不能太厚、考场内要派人巡逻等。

这是基本技术,更高级一点儿的,是第二种方法:枪手代考。明朝的同学们趁着照相技术尚未发明,四处找人代考,当然朝廷也不是吃素的,在准考证上,还加上了体貌特征描述,比如面白、无须、高个等。

以上两项技术,都是常用技术,且好用,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所以流传至今,且发扬光大,今日之大学,继承前辈遗志者,大有人在。

但真正有钱,有办法的,用的是第三种方法——买考题。

考试最重要的,就是考题,只要知道考题,不愁考不上,所以出题的考官,都是重点对象。

但问题是,明代规定,知情人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