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宋帆> 第三五五章 经年(上)

第三五五章 经年(上)(2 / 4)

大宋宣和六年的春天施施然而来。

汴梁甚至是整个大宋,也如这春天一般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收复燕云、天下靖平的庆贺余波已经消失,尽管朝庭饮鸩止渴般地搜刮了百姓大量的钱财,但对于百姓而言,战事的平息,军费的消减,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现下正值耕种时节,种下粮食,如果风调雨顺的话,今年便是一个温饱之年。

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这种希望,百姓们便有了生气。

朝堂之上的较之去年也稍显和谐,关于升赏之事已基本尘埃落定,新晋官员大都已走马上任,新的官场秩序正在逐渐形成。

经过了北伐之战,朝庭积蓄的家当早已见底,蔡京仍在发行交钞以期增加朝庭的收入。但百姓、商家却不是傻瓜,及至年后,他们便宁可用沉重的铜币或是大宗的实物进行交易,也不接收朝庭的交钞。当然,在江南之地,华商银行的银票已经成为商人之间最什得依赖的货币凭据,而且这种趋势正在迅速地向北方漫延。

交钞说白了也不过是像银票之类的货币凭据,而并非法定的通用货币,故而民间拒绝使用,朝庭也没有多少办法。看到蔡京似乎是黔驴技穷,又加之他年纪太大,凡事不能亲历亲为,赵佶在这年的六月之时,便再次令他退休回家。

至于他的太师之位,因没有威望足够之人,也先行空着,一应政务由张邦昌、李邦彦等人暂统。

这在北伐之后的朝堂局势之中并非大的波澜,蔡京几起几落,此时终于服老,再加上接下来朝庭财政支出与收入相差太大的压力,他也就死了争权之心,打算安心在家养老。

对于朝堂之上的这些变化,杨帆依然是冷眼相观。根据他的记忆,历史上此时的状况大抵也是如此,自己改变的并不多——朝庭的机制早已成型,相关的利益群体错综复杂,他之前所能改变的也只有这些。

至于以后,在外人看来杨帆多少有些不务正业,或者说是务正业,没有实权的驸马爷大多就是杨帆这个样子:玩乐、捞钱、享受。

宣和六年三月之时,驸马爷新开京城大剧院正式开业,作为剧院重磅节目的“京剧”一经演出,便迅速走红。到了五月之时,剧院中的京剧剧场,已是场场一票难求,便连赵佶,还有那些王公大臣,都要时不时地派人来杨帆府上重金淘换戏票。而杨家将、包青天的故事也迅速成为京中百姓茶余饭后讨论的时髦话题,虽然杨帆与李师师等人在编剧时隐没了宋朝的背景,但其相似之处,还是引得人们纷纷猜测,甚至赵佶发话,如果剧中之人真是当朝的英烈忠臣,那其后代,朕必会重赏。

到了八月之时,随着那大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