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他们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瞟了一眼坐在不远处的王廷相,显然这份功劳又自然而然地归功到了这位的头上了。
当然也不能这事了就没有王廷相什么功劳,毕竟这事儿他和皇帝的确是谋划了许久的事情。只不过和他们想象中的不一样,真正起头的正是他们认为不可能的郑德,后前者才是真正的从旁协助。
所以后来的人便阴差阳错的将这段从正德元年起开始持续的改革称之为“王廷相改革”,显然是将郑德主导的这一份主要功劳给张冠李戴给了王廷相。毕竟打死后人也不相信这种改革措施,是一个长在深宫之中的少年天子能够想出来的,也只有王廷相这位志在改革的官员符合这个条件。
当然后者即使临终之时也是打死都不承认的,而且还屡次出言辩解将此事归功于正德皇帝,当然这种事情也是越描越黑的。这下又成为了史学家佐证为何最后这个媲美“商鞅变法”的“王廷相改革”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此不愿树大招风的性格岂能够不成功?这样矢志不渝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拍马屁,将功劳归功于皇帝又其能够不得到后者的鼎力支持?
当然对于此事郑德也是至始至终知道的,并且是默认了此事。本来他的性格也是不喜欢张扬,而且这种事情太过于离奇不仅不好解释,即使解释也没有任何相信。再者这种事情即使成就了王廷相,却也永远绕不开他的存在,就像当年秦孝公之于商鞅一样,又何必再去争些什么?
自然现在的众人都还不知道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发生的事情,也不知道他们现在做的每一个决定会对后世产生怎样的一个影响。对于他们而言,现在只不过是在普普通通的商议一件国是而已,虽然这件国是有些特殊,甚至影响也是颇为深远。
“俗话‘不学无以明理,不学无以兴国’,陛下,臣身为礼部尚书愿意做此事。”见李东阳举棋不定,一旁的王璟站出来将此事应承了下来。
三人闻言倒是没有想到这位入阁之后一向表现颇为低调的阁老,会在李东阳、谢迁二人还未表态的时候站出来支持皇帝的主张。不过从他清澈坚定的眼神可以看出,这位倒也不是为了顺着皇帝的心意溜须拍马才这样做的,倒是有自己的一番想法在其中。
郑德本以为自己又要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倒是没有想到这位自己亲手送入内阁的阁老会站出来声援自己,不过想到他简介当中“重视教育”一栏以及“守正不阿”的评价,他随即释然了。也知道这位只是秉持着自己的本心就事论事,并没有为了博得自己的欢心而特意为之,也证明了自己的确没有看错人。
见其余三位阁老还是一脸犹豫不决的模样,郑德颇觉得失望,也懒得和他们多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