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五章 约定(上)

第五章 约定(上)(2 / 3)

大娘担心地问。

不能就这样走了啊,郑朗看出来,她也看出来了。回去后一商议,再来一个退亲,怎么办?儿子又做出这件笑柄,崔家退亲,合乎情理。就是走,亲事还能不能继续存在,也要给一个准话。

可是她信佛,心地善良,嘴又咄,说不出口。三娘与六娘嘴巴子很厉害,但她们身份卑贱,没有资格说话。

崔有节看着几个妇人,不能说话。也说不通,仅凭写了这篇短文,能代表着什么?那一次小孩子犯了错误,一顿打之后,不是说我要改悔了。可好了伤疤后呢?又忘记了痛!

不能做承诺。即便如此,自己态度已经是很宽宏大度。本来前来证实此事后,都不打算考虑一下,回去后就托人将这门亲事退却。

然而当初结为至交时,自己岁数小了两岁,为弟,这几个妇人严格来说,是真嫂嫂或是假嫂嫂,都要喊一声嫂子。只好将头扭过来,看着郑朗,说道:“五年后,你考中解试,我就同意这门亲事。”

解试包括州试(乡试),学子参加最多的考试。转运使司试,又叫漕试,这是照顾各个官员的,由各路转运司试考现任官员的亲戚或者子女,合格后,即赴省试。但还没有出来。

国子监试,又叫太学试,是对国子监里的学生进行的考试,录取率比较高。但进入省试后,待遇与其他学子一样。还有别头试,考官与地方官子弟亲戚与门客参加解试考时,必须回避,朝廷另派考官别设场屋进行政科考。实际上还是有浓厚的照顾性质。比如以后崔有节若是转到郑州担任知州,两家亲事没有解除,恰巧这一年郑朗参加解试考,就必须进小房间参加科考,这中间就有许多猫腻了。

最后就是锁厅试,防止官员仗势滥取科名,不常见。

是基层的考试,比省试要容易。录取率仍然很低,往往十不足一。

崔有节提出这个要求,连几个妇人也明白他的用心。五年后,崔家女快到了及笄之期,若是郑朗能在这一年考中,那时郑朗才十五岁,还是大有作为的。崔家女下嫁也不屈。若考不中,也不耽搁崔家女的婚嫁。

可是……

几个妇人都想抢着说话,这不是承心在为难人吗?乡里面学子有几个能在十五岁就考中了解试?

郑朗看着崔有节的表情,忽然明白,崔有节没有将话说死。给自己刺激动力,让自己改邪归正,发奋读书的。若真考不中,他也未必会将这门亲事回绝。不然自己在这几位母亲的宠惯下,不久后,依然会“原形毕露”。

科考自己肯定要参加,在这时代,必须身上有功名,才能更好立足。但万一考不中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