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四百五十六章 不能答

四百五十六章 不能答(2 / 5)

“那也没有关系,此时敌人驻扎在高邮,陈执中派了都巡检傅永吉一路南下追赶,畏于敌人之强,不敢追上,进行短兵交接。可是敌寇也知道自己人单力薄,不敢正面还击,一有损伤,四周的郡县官兵与捕快便会如狼似虎的扑上来,因此不断地南下退让。高邮南下只有三条道路,一往泰州,泰州东面便是大海(宋时海岸线没有今天的远),官兵逼迫,只能逃向通州,通州南边还是大海,到时必将自己逼到绝地上。因此不会选择。第二条道路便是扬州,扬州虽然繁华,但驻有六营军队,又有许多厢兵与禁兵,兵力数量是他们的十几倍,也不敢南侵扬州。因此必往西南,进入真州和州,可以西趋大别山,南渡长江。而这一带有的州府仅有一营禁兵,有的州府甚至还没有禁兵驻扎。敌必然选择这条路线南下。

可是希文,你看一看高邮西南是什么地形?”

高邮西面现在可没有后来面积很大的高邮湖,有湖,最早是樊良湖,到唐代由于上游来水增加,湖面增加,变成甓社湖与珠湖,宋朝湖面陆续增加,出现许多小湖,上有七十二涧,下有三十六湖,其中大者有甓社湖、珠湖、五湖、平阿湖、新开湖、津湖。直到南宋末年,黄河之水夺淮,形成面积更大的五荡十二湖,明清又采取了引黄入淮的方略,终于使五荡十二湖形成一个新的大湖泊,这才是高邮湖。

总之,这一带地形变化很大,高邮西南有许多湖荡,但远不及后世的面积。再往西南去,便接近天长,这里地势平坦,是一汪无际的平原,最适合骑兵冲突。

别的大臣也许难知道具体的地形,可范仲淹于江东治水治圩,十分了解这一带的地形,不好再说什么,但叹息一句:“人数还是嫌少。”

“我也想将两营悍边军一起带上,国家再缺少财帛,也不会差两百余人调动的军资。但我这样做,是有用意的,希文兄,等我回来你便知道。”

不仅别有用心,也是为国家节约经费,王伦人虽少,尾大不掉,朝廷无奈,不仅支援傅永吉的追兵,又命发运使徐的督促诸道兵合击,动用了近万人,才将王伦逼到和州历阳县,将王伦剿灭。王伦被历阳县壮丁张矩等人击毙。连壮丁(差役的一种)都动用了,可见朝廷动用了多少兵马?仅是两百余人,连史官都为之羞耻,不忍书记具体剿匪人数。

一乱一剿,浪费国家多少钱帛?

还有呢,后面消灭张海动用的军队更多。

是无法统计的,这次数地起义爆动,最少为国家带来一千万金帛的损失!有可能还远远不止。

范仲淹见郑朗拿定主意,不便阻止,说了一句:“南下要保重。”

“谢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