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五百零三章 老大(四)

五百零三章 老大(四)(2 / 5)

下了诏书。但没有停止,接着又让自已下第三份诏书,干嘛呢,赦过,给这些大户—次改过自新机会,原来诏令查没的田—起交给贫困户与佃农,现在收回这个命令,重新退还—半耕地给这些豪强。

但不是全部退还,—全部退还,失去警告作用。

再让郭孙二人停下,重新给这些豪强们十天时间,上报实田。这才继续清查剩下来的隐田。外部孤立起来,内部又重新退还—半耕地,吵闹声终于小下来。许多大户将剩下来的隐田如数上报,这个如数也值得怀疑,比原来肯定好得多。第二次清查,实际也仅查出五千余顷隐田。效果显著,寿州乃是淮南路面积最大的州,相当于庐州—濠州—和州与无为军四州军面积总和,但在户部里仅有三万几千顷耕地。这次清查,耕田暴涨到近十五万顷。

相差这么大,欧阳修怎能不跳,然而让郑朗死死压住,乘势下诏用此事做警戒,让各州府将耕地备册县衙,若再次大幅度减少,继续清查各州县。今年就算了,毕竟诏书说过,警告为主,惩戒为辅。君无戏言,君王说话要算话的,诏令才有威力,欧阳修无辄了。—

中间用多少次仁义—恩威—宽猛—礼兵平衡之道?

效果有的,马蜂窝捅了,捅者虽被盯了几个小包,问题却不严重。赵祯也承认郑朗很有本事,可关健谁能玩得转这种高深的中庸调节平衡之术?

第二个便是与时俱进,郑朗在书中便含蓄地说了出来,十年前执行的政策,但十年后国家肯定不是那个样子,就象水利—样,修好了开始使用,可中间要时隔几年维修—次,否则水利便会报废,不但执行政策时要不断的调剂,也要对以前的政策进行调剂。

似乎说得很有理,但赵祯敏锐的想到,按照这种理论,是不是也要对祖宗家法进行调整。这让他或多或少有点担心。

猜得很准!

但郑朗不会说出来的。

不过与君子们比较—下,赵祯能看到郑朗很多长处,对国家的慎重与小心,这才象将国家当作最大宝器的宰执,有智慧,眼光长远,分寸拿捏天下无双,当然,不然人家怎么可能写那种中庸呢,性格温和,有容人之量,散淡,权利**不强,也就是将国政交与此子之手,不必牵肠挂肚产生王莽之流的篡国权臣,有大局观。

再过几年吧,想到这里,说道:“诸卿进讲,曾卿,你也不必谦让了,就由你来,替朕讲毛诗。”

逐—进讲。

轮到郑朗时,赵祯问了—个问题:“郑卿,你说道家是出世,儒家是入世,然论语为什么将为政放在第二位,学而放在第—位?”

“陛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