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六百零一章 宫变(上)

六百零一章 宫变(上)(2 / 4)

以前的用人方式,甚至比以前更严重。但对于如何逐步淘汰冗官,张方习郑朗,将问题指出来,具体做法却说得很含糊。

前朝如何用人的?虽将相大臣之家,无功无才无德,也有许多白衣不能入仕。今自少卿监以上,每岁荫一人,岂不过乎?但它绝对不是祖宗制度。太祖太宗两个祖宗,文武官不勘磨数年,不得升迁。

这个想法与郑朗想法十分相近。

有才能者,会立即破格升拨,没有才能平庸者,守一官不改十年。故当时人人自勉,非有劳功,知不得进。但自祥符后,益循宽大,以资得进,监入知县,知县入通判,通判入知州。官员皆是因资循进,于是官员不肯劳效,日渐平庸无能。…,

又,为政之要,有短政与长政之分,短政会立见成效,长政会长三五年时间,然朝廷人事调动平凡,导致自庙堂到朝野朝令夕改。朝廷失信于民,大善政往往因此又废之不能施。后者显然受了郑朗的思想影响,才提出的建议。

张方平也没有打算让赵祯通过,他说的是另一件事。

特别是将帅之任,驾驭得术,宜久留于其职。祖宗任李汉超、郭进、贺惟忠、李谦溥、姚内斌、董遵诲、侯贇、杨延昭等,远或二十年,近犹年,假之事权,略其细故,不为闲言轻有移易,责其成效而已,又不与高官,常令其志有所未满,不怠於为善也。

这句话后人最懂的就是杨六郎,在河北三关守了十几年辰光,最后病死,没有调动。

但现在呢,武臣指边郡为边任,借以发身之地区,历边任者,无寸功,可是不数年便迁至刺史、防、团、廉察。调动频繁,地形山川未知,军员士伍示识,吏民土俗未谙。故王则传妖教于军中数年之久,居然无一人发现。

最后一段尤为重要。

宋朝制度是将不识兵,兵不知将,不是所谓的祖宗家法,而是文臣弄出来的产物。

但张方平还没有意识到,将责任一昧推到赵祯身上。

一个弥勒教,弄出十几万教民,近万兵士哗变,加入妖教,居然没有一个人察觉,这种将兵不知的制度,如何了得。这件事是发生在贝州,若是发生在京师,怎么办?

赵祯让张方士,就是想培养张方平的,他隐约感到两府官员才能欠缺,难当重任,也不能事事指望郑朗一个人,那成了什么?即便对郑朗十分信任,赵祯也不敢开这个先河。

实际他一直在培养,比如丁度,比如曾公亮。

可是张方平最后很悲催,让包青天弄下台了。

看到张方平奏折后,赵祯大喜,第二天天一亮,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