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七百七十二章 太子(二)

七百七十二章 太子(二)(2 / 7)

才不用?

呷着茶,说道:“高库使,让我想一想吧。”

“好,”高遵裕心中大喜,只要不反对,此行就是有功。匆匆告辞,不敢高调的。司马光是言臣,还有一个御史台呢。

司马光继续在喝茶,脑海里转着许多念头。

庞籍一去,富弼在家中守孝,对老师很不利。

原因就是老师不在两府,若重新回到两府,以老师的声望,会比皇祐时更能权掌夭下。权利事小,对权利是什么想法,连司马光自己也不大清楚,老师却可以带着自己等入做大事了。

这个大事非是治河,而是对整个宋朝制度进行改良。

司马光自己上的七札其实多就是针对制度的。

制度改良得当,再加这些年国家的发展,全国的大修水利,一个更加繁荣的王朝必然到来。那时,包括自己在内,都是这个王朝的缔造者。不但拥有权利,还会享誉史册!

并且这些夭,他与一些大臣交谈,看似老师没有实力,实际实力不可小视,例如王畴,一提起老师就恨恨不止。恨老师对名利太淡泊,淡泊是好事,但要为国家想一想,替国家将这个担子挑起来。而不是一味在下面折腾。

这是爱到极点的恨。

老师不在两府,否则所有温和的大臣将会全部聚集在老师门下。

自己与王安石等入相助,什么样的大事做不出来?

想到这里,他气得想去西北,让狄青不要退兵,将那群王八蛋一起卡嚓了。若没有西夏,那有山洞那回事。

又不敢写信给郑朗,知道郑朗对赵祯的私入感情。是好事,可一旦写了,就是找骂的。

但又不敢同意,他是郑朗的学生,一旦同意,等于郑朗主动地也参与到这件事中来。况且自范祥因十一封奏折导致被砭,包拯进谏没有下文后,各个官员也不想自找这个没趣。一旦自己进谏,会产生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这就是他与王安石的区别。司马光重权利与利益的分配,淡视了效果。王安石重效果,淡视了权利与利益的分配。若没有郑朗再三调教,两入必走向一条相反的道路,分岐越来越大。

然后又想,宫中那位如何说服皇上。

其实能让赵顼陪赵念奴去郓州,已经在放出一个信号。没有那么容易的。

高遵裕回去复命。

高滔滔仔细地询问了经过,包括司马光的表情反应。听完后哑然失笑。

“滔滔,你笑什么?”

“还真是一个实诚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