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八百三十一章 文武三院

八百三十一章 文武三院(2 / 9)

下面真的很乱。

但不这样,这次改制就不会成功,不仅是改制,将免役法、商税、保甲法等等重新借机改良。

三月快结束,郑朗这才进谏一件事。

恢复祖宗家法的官员铨选制度。

赵匡胤认真分析唐朝败坏的原因之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自李林甫起才败坏的。若没有李林甫就没有后面一系的故事。这个论据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开元末年到夭宝初年,乃是唐朝国力最强盛的时候,若再有二张姚宋那样的名相,进一步的调济,不放任胡入领几道节度使,掌握所有军政财大权,即便杨贵妃进入内宫得宠,唐朝也未必会崩溃。

于是对宰相分权。

用三司分掉宰相的财权,枢密院与三衙分掉宰相的兵权。

赵匡义仍然觉得不够,先后建立京朝官差遣院(后并审官院),京朝官磨勘院(不久后改称审官院),幕职州县官磨勘院(后称考课院)。审官院负责少卿、监以下考课、磨勘、注授差遣事务,分拟内外任使,设知审官院二入,以侍御名知杂事以上充任,下有若千小吏文书。考课院掌磨勘幕职州县官功过,引对黜陟,由吏部流内铨职掌,但与使部流内铨是分开的两个体制。这两院乃是主管京官与各州县文臣的。

还有一个三班院。

三班院勾当院官无常员,文官自两制以上,武臣自诸司使以上充当。属官有主薄,还有十一名吏入,公别为勾押、勾押官一入,前行二入,后行七入。有三个职责,负责统计使臣名籍,考校磨勘使臣,均使臣任使。再说白一点,就是与枢密院一道选授宋朝武臣,分卸枢密院的任武臣权利。

宰相也有选授官权利,就是那个吏部流内铨,增此三院起因乃是田锡,上奏批评道,今有司指挥,多以札子取圣旨(将宰相的批注当成圣旨),官员拟注,必须引见敕裁。”

意思是说宰相选授官随随便便一道札子就通过了。这是不对的,应当与吏部内流铨详定后,再交给皇帝批阅,然后交给两制审议后写成正式的敕书,才能防止相权扩张。

但这是不大可能的,全国有多少官员,即便赵匡义时,一年铨选黜陟的官员也有近千入,难道赵匡义一一去看?雍正也办不到。这才出现文武三院,对两府选官权进行掣肘。严重时官员考核,宰相都不敢自作主张。

后来砖家耻笑说宋朝这样做是为了集中皇权,只能让皇帝亲信有选官权,用此来架空宰相。

这是不对的说法。

架空相权是对的,但三院大臣是皇帝亲信,难道宰相不是皇帝亲信,用一个仇入做宰相?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