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大国崛起1900> 第三百四十八节 开荒团

第三百四十八节 开荒团(2 / 4)

,张謇大农场规模却是很大,但是他却将土地化成一块一块,当然东北的农场因为使用机械化。这一小块也划的相当大,大概2、3千亩的样子,然后由一家人来耕种。

这家人可不是大生农场的工人,而是大生农场的佃户,公司按土地生熟程度分等,分期收取“顶首”(押金),佃户在七年至十年内退还已垦熟之田,公司除退还“顶首”外,还另付给一定的生地种熟的“辛力银”(辛苦钱)。

这家人用着大生提供的拖拉机、收割机等机械,开垦着大生的农田。却买卖自由,大生只收租金,佃户不想种的时候退佃,还会给他们一笔辛苦费。奖励他们将生地变成了熟地,这对于佃户的积极性的刺激,相当于奖金对工人的刺激。

当然租佃大生土地的农民家庭,其实很少有退佃的事情,除非遇到紧迫的时候,不得不离开的情况下。他们基本上会一直守着这片土地,那是真的把这些土地当家了,因为大生承诺他们不退,他们不夺,这是江南的永佃制。

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通过这些农业家庭,张謇才能在尽可能少的投入下,不断的开拓他的农场,否则但是工资就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而这些开支让无数的佃户家庭分担了。

这些拖拉机手就出自这样的家庭,跟大生农场是一种共生关系,对大生农场极为忠诚,让他们去哪里都无所谓,有大生的地方就有家。

对大生这种模式,起先杨潮是不认同的,他理想中的未来农业是美国式的大农场,土地集约化,规模化,这样抗风险能力更强,将土地分散给一家一户的小农,这跟关内有什么区别,反而把农民给束缚到土地上了,就像俄罗斯那样,大量农民虽然在法律上是自由的,可是他们自愿呆在村社,工业发展反而得不到劳动力。

可是对西方和日本的社会发展的思考,让杨潮懂得,国家发展不可能忽视国情,否则是会引起动荡的,斯托雷平就是太着急了,太急于改变俄国农业的面貌,其实是出于为国家考虑,但是却让农民十分不满,农民不愿意分地,强行搞私有化只能适得其反。

中国农民喜欢这种个体经营,也只能由他了,一切交给市场促进,一切交给社会博弈,哪怕中国的工业化无法达到欧美那种程度,但只要能把一半人变成产业工人,这也是一个极其强大的经济体了。

后世法国不也是大量的小农场吗,农民数量冠绝欧美,不也是一个发达国家?

所以杨潮虽然心里不太赞成,但是并没有干预张謇的社会实践,现在更是支持张謇去巴西发展农业。

对此一开始,张謇的态度并不积极,他并不太愿意让大生去外国种地,把自己的佃户派到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