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大国崛起1900> 第三百五十九节 日薪一两运动

第三百五十九节 日薪一两运动(2 / 4)

轻工业生产的主要就是消费品,哪怕阻挡了日本的轻工业产品的竞争,欧洲也无暇向中国倾销,独占中国市场的轻工业企业,经历了一波将近十年的扩张,可依然到了极限,而他们的规模跟美国想必还差的很远。连美国的三分之一都没有达到。

而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五倍以上,这显然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美之间巨大的平均资源占有量,美国人均耕地面积,矿产。森林,都是中国平均的十倍以上,这是先天的劣势,在如今都是是靠着挖资源发展经济的时代,注定比不过美国人,不仅中国比不过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也都比不过美国人,美国的人的收入水平始终高过其他国家。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通过工业化,让生产效率弥补资源的不足。

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但是其他影响老百姓收入的情况还是能解决的,比如分配的不均问题。

战争期间,轻重工业的资本家都大发了一笔,但是财富过于集中到资本家手里,美国在战争期间出现了两万多个百万富翁,中国虽然没有这么大的规模,但是依然有近万百万级别的豪富出现,中产阶级则超过百万。

但是相比五亿的人口总数,这只是很小的比例,只能说是一部分人富了起来而已。

巨额的战争红利没有转移到普通百姓手里,财富的集中自然是最有效率的,可那是在经济稳定的时期,经济稳定,可以让集中的财富变成投资,扩张经济规模,可是经济危机的时候,这些财富却会随着货币贬值而缩水,造成财富的蒸发。

与其让财富蒸发,不如让老百姓得利,从而扩大市场。

相应的货币,必须对应相应的产品才不会贬值,因为货币只是财富的会计单位罢了。

如何让更多的人得利,首先是超过4亿的农民,因为农产品的价格始终低廉,大量的进口粮食让粮价高不起来,所以中国农民始终穷困,此前这甚至是杨潮有意为之的,他认为只有用工农业巨大的收入差距,才能让恋家的农民离开土地,到工厂里去做工人,才能推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可最大族群的人口始终穷困,只能让市场规模受限,但杨潮不想改变工农业工资差的现状,因为这也是市场的选择,因为技术工人的缺乏,当中国还有大量德国和美国技术人员的时候,中国技术人员享受高薪是很合理的。

那么就只能改变农民的生产效率。

生产粮食是低效的,但是经济作物的利润是不错的,鼓励农民大量该种经济作物,江南百姓种桑养蚕,城郊农村种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