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大国崛起1900> 第三百七十五节 巴黎和会之外

第三百七十五节 巴黎和会之外(2 / 4)

还会要他们吗?

而且随着战争的结束,青岛的工业企业的生存更加艰难,少了战争订单之后,战争中就已经很激烈的民用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激烈的竞争让大家纷纷压缩成本,工资自然是最先要降低的。

于是这些在中国享受了长达十年高工资的技术人员,也不得不接受降低工资的结果。否则他们就得失去工作,而将大部分积蓄都支持了政府打仗之后,他们真的没有资格放弃工作了。

李思第传来得消息让杨潮很满意,在德国搜刮人才的阻力很小。不枉费杨潮战争中保护了的那些德国企业家,杨潮最终给德国投资者保留了一成的股权,不允许他们将企业全部变卖,现在这些人持有一成的股份,依然在经营他们建立的企业,战后跟德国恢复联系之后。立刻就给他们的企业开始雇佣更优秀的德国工程师,提高企业技术了。

战前德国人不允许转让的蔡司精密光学技术,化工企业的化工技术,精密仪器技术,现在则统统不再限制之列了,很多青岛工业企业将大批德国破产企业直接收购,不但将人雇佣过来,连工厂的设备都采购过来,因为过去他们就跟这些企业有关系,战争中断绝了贸易往来对他们的经营还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现在直接吞并,还能得到银行贷款支持,何乐不为。

于是英法在巴黎和会上瓜分德国,中国在巴黎和会之外,挖空德国。大家一时倒也相安无事,毕竟这么庞大的一个工业帝国倒下,足够很多国家吃的饱饱的了。

但是很快杨潮就发现情况超出了他的设想,一开始他提供了一份名单,其中包括精密光学、化工技术等必须引进的高端技术,让李思第找合适的企业收购德国企业和设备引入中国,

至于战争期间德国人发展出来的一些技术,毒气技术等就不用提了,悄悄买过来就是,还有战争期间德国人研发的潜艇技术、飞机生产技术等等都要引进。

这些是战略引进,杨潮给他们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让他们买下工厂直接搬迁,连熟练技术工人都雇佣过来。

可是青岛这些工业企业的雇佣规模似乎太大了,1919年年底,竟然就有将近100万德国人涌入青岛,其中的技术人员数量只有不到20万,显然很多德国人是到中国谋生来了,而这些人并不是中国紧缺的。

“是不是要采取移民限制措施了?”

杨潮开始犹豫起来,他真的有些担心青岛的殖民化了。

虽然很想限制这些德国人此时来中国谋生,但是杨潮还是忍了,不是什么国际主义情怀,不是他心地善良,而是他正密谋跟美国人打官司呢。

所以才有这次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