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大国崛起1900> 第四百四十节 南洋大发展

第四百四十节 南洋大发展(2 / 4)

的地主和佃农制度,双方是合作关系。

有钱的地主出资本,将土地承包给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者,前者是园主,后者是承包人,园主放手让承包人全权处理橡胶园运作,收成后根据约定的比例分享利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园主和劳力利益是一致的,都尽心尽力期待收获。

而放手让佃户经营。华人在农业的聪明才智也就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土地的收益,橡胶收获要6年时间,于是他们在这期间。在橡胶园中套种其他作物,比如黄梨,在等待橡胶出产期间,黄梨等作物的出产维持了橡胶园的运作,甚至还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那就是南洋的黄梨罐头产业。

这就是为什么陈嘉庚那些大种植园主都开办罐头厂的原因。

英国人科学而死板的管理。在长期竞争中慢慢就落后给了华人灵活的经营模式,华人橡胶园虽然规模小,可是运营成本低,管理不科学但是管理成本也基本为零,很多人都是雇佣自己家的亲戚,让亲戚一家在种植园中工作,这样的家庭作业也更人性更稳定。

路遥知马力,华人的忍耐力慢慢战胜了英国人的资本优势和规模优势,等1916年的时候,马来亚橡胶园种植面积扩展到了123万英亩,这时候华人占有的份额已经到了53%,小种植园变成中种植园,中种植园扩张为大种植园,此时华人已经可以跟洋人分庭抗礼了。

华人的小庄园集约经营,战胜了洋人的大庄园科学管理,事情就是这么邪门。

而且华人也慢慢扳回了贸易上的劣势,同样是用灵活战胜教条。

新加坡是英国人管理的,比较规范,随着橡胶的发展,开始以规范化经营,所有的橡胶园出产的生胶都是一个规格,从新加坡、马六甲和槟城三个口岸出口。

但是荷兰殖民地上的管理还很不规范,出口橡胶的口岸就有41个,橡胶种植又分的很散,于是华商开始到印尼将这些散胶收集起来,集中到新加坡加工、分类后转销出去。

通过这种方式,华商不但开拓了大中小型种植园,还切入了橡胶的收购、加工和销售等下游产业,用了十年时间,打通了橡胶产业的整条产业链。

到了今年,华人已经占据了南洋橡胶产量的七成,彻底逆转了跟洋人的市场份额,并且不断的向高端产业链冲击。

上游是种植园,种植橡胶和套种水果,下游就是橡胶加工和罐头厂。

但是下游产业往往需要更大的投资,这又是华人的一大劣势,当中英之间签订了条约之后,尤其是杨潮收购了汇丰银行后,通过汇丰的渠道,联合上海银行团喀什向华商大量放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