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大国崛起1900> 第五百一十九节 高铁

第五百一十九节 高铁(2 / 4)

施工方法。

茅以升先是自己阅读大量其他工程技术、机械技术。后来开始寻求其他科学家的帮助,他邀请一些技术专家加入自己的团队,用杨子实验室提供的资金不断的做实验,不断攻破一个个技术难题。

无意中,茅以升组建了庞大的团队,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压力之下,他竟然探索出了一条项目工程模式,而这个模式在研发中的第一次应用,本来应该是美国人研制原子弹的时候。

27年一整年茅以升都在忙着进行试验。西门子也试验成功了杨潮需要的技术。

没有太多新技术,全都是西门子在电气铁路上的成熟技术积累,但是将其中最先进的技术进行了一次集成。

大马力的电力机车不是问题,西门子拥有这样的技术。津浦路上已经成功运营,并且通过上千公里的津浦路不断的改进,载重电力机车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既然能搭载重物,没道理搭载不了人,只不过需要跑快一点而已。

要跑得快。西门子20多年前的电力机车就跑过200公里的时速,所以速度也不是问题,问题是稳定性,如果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不脱轨,不翻车,这是一个难题。

稳定技术不是西门子研制出来的,而是他的合作企业,中国铁路总公司研发出来的,车在路上跑的稳,最重要的不是车,而是路,这是一个常识。

铁路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团队给出的答案是,用最高的标准修建铁路,铁路轨道水平度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同时采用无缝钢轨技术,无缝钢轨并不是绝对的无缝,而是大大减少了轨道之间的缝隙,一般情况下普通铁路40米左右就拥有一个接缝,这大大影响了铁路的稳定性,所以普通列车行驶起来总是哐当哐当的响。而无缝钢轨技术,则大大加长了单个钢轨长度,大大较少了缝隙,目前技术能达到120米一个接缝。

最平铁轨,最少的接缝,稳定性自然大大提高,经过西门子专门建设的2公里实现线路半年的试验,目前运行平稳,但是并没有在更长的线路上试验过。

杨潮答应西门子,在利津县和东营之间接近40公里的距离上,改造旧线路进行试验。

东营是武定府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城,比府城要繁华的多的多,甚至靠近东营的利津现在发展的都比武定府城繁华的多了,战后大繁荣开始三年后,东营等大城市终于达到极限了,地价、人力大幅度提高,距离东营最近的城市利津,就成了转移东营产业的不二选择。

经过几年的发展,利津县出现了大量纺织业,郊区已经形成了工业区,同时利津和东营之间的道路建设的非常好,货运基本上都走公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