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大国崛起1900> 第六百四十二节 为俄罗斯还是为中国

第六百四十二节 为俄罗斯还是为中国(2 / 3)

资消耗和武器装备,也不会超过50亿,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沙皇军队只花了不到40亿,毕竟一开始他们只有30万人而已,100万人才组建了不到半年时间。

可是杨潮不缺钱,把钱从中国抽调出来,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杨潮看来。他把债券变卖,换成现金向山东工业企业采购各种物资,这对经济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可是有些人不这么看。或者不这么解读。

终于有报纸报道了杨潮不断的抽调资金投入沙皇军队的作战中,是对中国经济有负面影响的。

报纸是一个经济学家发表的意见,只是从纯专业的角度分析的,比如他认为,杨潮大肆变卖债券,对中国的经济系统是沉重的压力。是有可能压垮目前脆弱的经济体系的。

这个经济学家的声音并不大,很快就淹没了浩如烟海的信息潮中,普通人也不关心这种经济数据。

可是这只是一个起始而已。

很快就有报纸开始分析杨潮的政治方向,一开始是九成赞扬,一成担忧。比如这些论调坚决认定,杨潮当总理,一定可以让中国经济恢复过去的繁荣,但是提出担忧就是,西伯利亚的战争是不是会分走杨潮太多的精力,让杨潮无法专心致志处理中国政务。

接着舆论开始赞颂了杨潮一阵,表示杨潮是一个负责人的丈夫,沙皇夫妇之间感情深厚,祝愿杨潮能早日维护住妻子的国家。

一阵赞颂过后,开始出现担忧,担忧沙皇政权跟苏俄的内战会旷日持久,那么杨潮就会被牵连在西伯利亚无法脱身,隐晦的表达了对中国政治的担忧。

总之,总有一股声音在咸吃萝卜淡操心,为沙皇担忧,为杨潮担忧,结论却总是落在中国问题上。

给人的感觉是,杨潮完全有能力解决中国经济问题,但却因为西伯利亚的事务缠身,耽误了中国经济的恢复。

经过一个多月的暖场,报纸上终于公开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杨大总理,为沙皇政权奉献的极限在哪里?会不会无限制为了自己妻子的国家,而耽误中国的复苏。”

最后出现了,“为俄罗斯帝国,还是为中国?”,这样的质问。

显然这段时间的舆论背后,有一只不安分的手,而且是一个搞阴谋诡计的高手。

一开始杨潮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国内的舆论,因为这些舆论全都是夹杂在乐观的情绪中,也就是他们是在肯定中提出质疑。

夹杂在真相中的谎言最难分辨,夹杂在肯定中的质疑同样如此,而且让人无法辩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