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李大炮的抗战岁月> 第三零二章憾离尉氏赴晋南

第三零二章憾离尉氏赴晋南(2 / 6)

可是,新的征程已然开启,他唯有带着兄弟们继续前行!

中条山,地处晋南,因居太行山和华山之间,山势狭长,故名“中条”。

黄河自北向南而来,绕过中条山西段,然后向东折转,流过中条山南面,从而造就了中条山向西拱卫西安和大西北、向南屏障洛阳和中原大地的战略位置。

中条山又与东北面之太行、太岳和西北面之吕梁互为犄角,向北俯控同蒲路。

因而,中条山自古便是华北、中原、西北的战略枢纽。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太原沦陷之际,军委会鉴于山西对华北战局乃至整个抗战的重要性,决定:“第二战区所有部队一律不准渡过黄河南撤,立即转进至山区,实施游击,违者以军法论处。”

于是,第二战区的主力部队退守晋南和正太、同蒲铁路两侧山地,破坏交通,袭扰敌后。

三八年三月,太原反攻战失败,晋南主要城镇相继失陷,为阻止日军渡过黄河向陕、豫进攻,同时减少损失,军委会电令第二战区:分别向山地转进,全面游击,长期抗战。

根据军委会指示,第二战区司令阎长官决定将副司令卫长官指挥的中央军改为南路军,主力以晋南中条山、晋西吕梁山为根据地,发动全面游击战,并竭力袭击同蒲路之敌,适时破击其交通。

至三九年春,第二战区副司令卫长官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晋南山区成为第一战区在黄河北岸最后一道防线。

自此,第一战区不断加派兵力,巩固晋南根据地。

至三九年,晋南根据地已经发展成了一片东西长一百七十余公里、南北宽五十余公里的巨大根据地,涵盖了同蒲线以东、太行山以西、正太路以南和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晋南的冀城、绛县、夏县、闻喜、苗城、安邑、垣曲、晋城、沁水、平陆、解县、济源、长治、阳城、永济等地全部或一部都曾囊括其中,被日军称为“华北占领区的盲肠”。

鉴于中条山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日寇屡次集结重兵扫荡中条山,至三九年六月,前后已经多大五次。

根据地守军虽然英勇顽强地击退了日寇的扫荡,却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仅以第四集团军为例,自三八年七月离陕赴晋至第五次扫荡结束,全军伤亡达万余人!

漫长的防线和巨大的伤亡造成了兵力匮乏,日寇的不断进攻又让编练新兵变得不可行,于是,从战区抽调部队变成了补充兵源的有效途径。

暂五师的三个预备团早已被抽调而来,此时,轮到了六十六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