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
凤九渊在看了之后,把‘国士’改成了‘名士’,他说:“国士是指那些不论是德行还是才能都少有的人,可不能这样随随便便地封出去!”又说:“那些读书人不都自封名士么?还说什么真名士自风流?就把这个封给他们,我看合适!”
在大朝会上,这个建议也没有遭到太多反对声音就通过了。
官路有了,爵路有了,连钱路也有了,若这样还引诱不动那些自命清高的读书人,凤九渊就不得不承认,世界上真有不少‘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
但是,火爆的报名情况将所谓的‘气节’大大地羞辱了一番,不但中京城本地的读书人踊跃报名,就连外地的也赶了过来报名,这还引起了老大一番争端,说吏部应该就吏目的征召陷定地域。经过研究之后,吏部出台了相关的具体规定,这让外地赶来应考的读书人又大失所望。但吏部随后出具的公告说了,若是中京的改革试点成功,接下来将会在七十二道大举推行!
而另一方面,内阁也宣布将会在中京道大力兴办义学,义学将会纳入礼部的管辖之下,所有家族中有年满六岁,小于十二岁的子女都必须送入义学就读,有违者,父母将被罚苦役。
首先开建义学的当然是中京城。按规划,每坊最少要建义学三间,并根据入学的情况配备足额蒙师。
为了起到表率作用,凤九渊公开表示,咸安坊的义学建成之后,他将亲自送已经年满六岁的长公主入学。有了他的这道旨意后,顺天府首先要筹备的就是把咸安坊的义学建起来,并配备相应的名师。
这样一来,凤凰界第一义学的名声就传开了。为了陪公主读书,家址不在咸安坊的都想把适龄的子女送来就读,但礼部的规定就是就近入学。不过,规定是规定,达官显贵人家有的是办法。在凤九渊才表达了为小馨报名入学的意愿后不久,尚未建成的咸安坊第一义学就已经接到了数千个报名,而且无不是拥有相当权势的家族。
凤九渊听说这事之后,就说:“我也就管不得那么多了。他们以为陪公主太子读书是件好事么?哼,哼,有得他们的苦受呢!这咸安坊的第一义学既然办了起来,就得办出模样了,办成我凤凰界第一所最高标准的综合性义学,不但有六至十二岁的童子学,还要办十二岁以上的中学和大学……”他是个典型的有一出是一出的人,一旦想起了某件事,就非得去办了。这不,才一说出口,就叫思菊去传旨内阁,要把咸安坊的第一义学按他的旨意办好,还对思菊说:“你去地球读过书,了解那里的教育方式。要不,这事就由你来挂帅督办?”
思菊连说不行,还说最近外面已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