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宰执大宋> 第二七九章 出贡院

第二七九章 出贡院(3 / 5)

其他高官们也会集体反对的。因为他们触犯的是所有高官的集体利益,所以这事儿基本没有悬念的会无疾而终。

…………

言归正传,继续说考卷的阅卷流程。

那些同考官作为阅卷官,为了避嫌,会一捆捆试卷被编号,由这些阅卷官们依次摇签抽取,摇到哪一捆就阅哪一捆。

每个阅卷官大约阅二百分份,先阅帖经、再阅墨义,这都是有标准答案的,阅起来最简单。

关于这帖经和墨义的阅卷,阅卷官遵循王拱辰和众人商定出的同一个标准,考生帖经十题最多错一道,墨义十题最多错两道,呃,这两个是不能并列的,这墨义和帖经加起来,一共不能错两道,才能算是通过了。

一个考生的帖经十题错一道,墨义十题错两道,这次是不能通过的。

当然,这帖经和墨义的阅卷标准,都是每科阅卷之前主考官和同考官们事先商定的,并不是每一次都一样,但也基本上是大差不差,容错度的上下浮动并不大。

只有这帖经和墨义合格的卷子,才有被继续阅下去的资格。

不符合的,便直接被黜落,哪怕你后面的诗赋和文章写得繁花似锦,考官连看都不看。

有人也许认为这样不公平,但确实可以大大减轻考官的工作量,而且也有道理……帖经、墨义只看基本功,要是连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没学扎实,可见这考生的学习态度如何。

对于这样的考生,怎能被发解礼部?哪怕他的诗赋文章写得花团锦簇,也不能取中。

大概在这个帖经和墨义环节,就会有五分之二的考生被黜落,但真正的评判考卷的困难在后面,也就是那诗赋论和策论。

诗赋论和策论,都是主观题,考官必须一遍遍通读,才能评判优劣。

为了防止考官敷衍,每科主考官要求那些阅卷官给考生的文章断句添加句读。文言文都是没有标点的。呃,后世读的文言文自然是为了方便阅读,后人添加上的标点。

只有加上标点,才能证明你已经读了,而且每一份都要标点。

精读还不够,还要写评语。不管是录取的,还是不录取的,都要给出阅卷官如此评判理由。

每名考官二百份试卷,一千六百篇文章,要求在十日内很是严谨的批完,这个任务量还是非常之大的。

但是参与阅卷的官员们,谁也不敢敷衍,因为所批阅的试卷,最后还要送到礼部磨勘,复核考官的阅卷工作。那怕只是标点不正确,也要被算为误判。出现误判便会被罚俸,严重的或是误判次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