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高俅不踢球> 第四十二章 旱灾至

第四十二章 旱灾至(2 / 4)

未必能够起到什么大的作用,但是只要能坚持到苏轼回来,其实这一场戏就是有效的。

另外这件事情还是要感谢一下苏轼的大夫人王润之,这件事情自然是不能让林豹出钱的,可是高球的‘私房钱’也没有多少,最后若不是王润之做主出了钱,那么可能就会尴尬了。

大概真的是西湖运河堵塞严重,又或者是西湖封田面积巨大,苏轼在外面整整待了一个月,也就是到了六月初的时候才回返临安城。

高球猜想,苏轼在看见临安城外那连片的茅草屋的时候,脸色必定是精彩至极,以至于见到了高俅之后都忘记了责骂高球私自动用知州的官印。当然,苏轼没有发火,跟王润之和王朝云二人同时为高俅撑腰似乎也有一些联系。

高球已经发出的告示,苏轼并没有做任何的改动,当然这不是因为高球所做的一切真的是尽善尽美,而是因为前往汴梁送公文的驿卒已经回到临安城,连带着,还有一百五十道度牒。同时和驿卒一同来到杭州府的,还有今年的旱灾。

按着苏轼在外面考察的情况,西湖‘水浅葑横,如云翳空’,菰根葑田至少有二十五万余丈,占据了整个西湖面积的一半以上,按着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不用二十年,整个西湖就会消失在世人的眼中。

因为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赈灾与治湖同时进行,所以到苏轼手中的一百五十道度牒很快就被‘卖’了出去。

虽然这样说很是不合适,但是不管怎么想,高球都觉得苏轼这是在‘卖’度牒。一张度牒换钱至少三百贯有余,换成米粮至少能有上千斗,如此一来,别说今年的旱灾并不算十分的严重,就算是百年不遇的旱灾,其实也已经能够撑过去了。

在往常的时候,这些度牒换成的钱财不过能够换成二三十万的劳力,可是在灾年的时候,哪怕是苏轼也不会做傻事,所以在召集了临安城外的茅草屋间召集了数千民工之后,苏轼就带着一众人先往西湖去了。

这些先召集起来的人,都是家中贫困,已经无有多少余粮的人家,如此情况下,苏轼所耗费的不过是每人每日所食的米粮。剩下还有不少的人聚集在临安城外,但是他们的口袋还有不少的钱财,因此想要用比较低廉的代价雇佣他们,根本是做不到的。

不过苏轼也不是没有留下后手,再次将王通判等人带离临安城,剩下募集民工的事情就全权交到了高球的手中。临行之前,苏轼还特意嘱咐高球,万万不能因为看人可怜便随意开仓赈济,有好心是对的,可若是找错了时机,那么能够赈济的百姓可就要少上很多了。

与之前的一次不同,这一次高球拿着苏轼的官印,可是苏轼点头了的,只不过与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