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二百三十五章 造纸

第二百三十五章 造纸(3 / 4)

可能的堵上造假的可能。

张溪决定,他要造纸。

纸张好啊,轻便,容易携带,下去普查的人可以查一路,记一路,回来再总结一下,绘制成正式的鱼鳞图册,然后直接归档。

比带着绢帛下乡要方便的多。

再一个,绢帛造册,基本是一卷绢帛要搭配一套竹简,如果记载不明确,或者中途调换了竹简,非常容易造成混乱,这样管理不便的同时,也方便造假。

但纸张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当然,纸张也不可能彻底的杜绝造假,但起码的,有了纸张以后,会比绢帛更容易管理,尽量减少造假的可能。

所以嘛,张溪终究是决定,要自己造纸了。

真不是张溪喜欢用竹简和绢帛,也不是张溪忘了把纸张这种东西给搞出来了,而是因为抱歉,张溪对造纸术的理解,非常的粗浅。

早年在新野的时候,其实张溪就尝试过造纸。

但张溪脑袋瓜里的造纸术,大概就是弄点树皮草根加点草木灰啥的,在水里泡上个几天,然后敲敲打打的再泡上个几天,然后.一张纸就应该神奇的出现了。

确实,张溪这么做,曾经弄出来过一些破破烂烂,类似碎纸片的玩意儿,但这些东西根本没法书写,也相当的脆,稍微折一下就变成了两半,还不如现在市面上的一些劣等纸张呢。

是的,这个时候,早就有纸张了。

纸张这个东西,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但这个时候的纸张不是用来写字的,是用来包一些零碎东西的,就跟碎布头一样的作用。

到了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终于制造出了可以用于书写的纸张,并且大幅度的降低了造纸的成本。

这时候的纸张,其实是可以用于书写的,理论上来讲,纸张这种东西就应该取代昂贵的绢帛和笨重的竹简,成为这时代书写的主流。

但实际上来说,并不是。

首先,蔡伦是宦官,他改进造纸术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造福百姓,只是为了讨好内宫,所以即使他改良了造纸术,这项技术也一直是保存在宫中,造出来的纸张也只是供应宫中贵人使用,哪怕是官员士大夫阶层,想要一张蔡侯纸都非常的困难。

虽然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宫中技术多少会流传到民间,但民间掌握的造纸术到底不全,因此虽然能造出可书写的纸张,但这些纸张厚薄不一,质地不够柔软,稍微多翻几次就会出现折痕或者直接断裂,无法长期保存。

因此,现在的民间和官府,依然还是用竹简和绢帛作为主流,只有很少的时候,才会用到纸张比如说画画的时候。

不过能用来画画的纸,基本都是宫廷内部出品,质量有保证,但价格嘛.呵呵,比绢帛还贵。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