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页(1 / 2)

裴砚晨无奈的站起来,用指尖沾了一下冯凯义的手道:“过奖。”至于其他客套话,一句也没说。 雷鑫主动打开话题道:“冯哥,现在是不是在写一部《昭君出塞》?” 说到创作冯凯义精神焕发起来,沉吟一下说道:“正是,如今已经写到展开部的《萋萋塞外》,《昭君出塞》是我思考多年,取材于粤剧《王昭君》的小提琴协奏曲,我自己是广东人,对粤剧有深厚的感情,为了发扬自己所喜爱的民族音乐,所以特地采用单乐章的结构,运用协奏曲的体裁形式来演绎我心中的《王昭君》。” 裴砚晨冷冷地说道:“你这不就是模仿《梁祝》吗?” 冯凯义笑了笑,对裴砚晨的态度不以为意,说道:“《昭君出塞》我已经酝酿多年了,只是《梁祝》先出罢了。况且学妹自己应该也清楚,从难度和乐曲的表现形式上,《梁祝》不过是套了西方协奏曲壳子的民乐,我无意评判程学弟作曲水平,毕竟他只有大一,还不是作曲的系的,能想出这样的创意,并可以把它从越剧改编提炼出来,已经殊为不易了。但是要知道德奥的和声与曲式是古典世界里的通行证,用古典写民族音乐,需要首先具备良好的古典基础。程学弟创作的《梁祝》古典功力不足,这点可以和俄罗斯比较,俄式古典跟我们华夏一样比较注重旋律性,而且俄国作曲家同时比较具备深厚的古典和声功底,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的旋律是俄国的,底子却是德奥的,所以能被古典界承认,这点很重要。因此《梁祝》想要获得国际上认可就很难了。但是我这部《昭君出塞》就不一样了,我完全沿袭了西方奏鸣曲的协奏逻辑,将西方交响体裁和奏鸣曲式思维与华夏音调相结合,而不是仅仅披着一个协奏曲的外壳实际上却是民乐。更为重要的是我的作品中,和声结构和炫技也会重点突出,这样更能体现华夏式音乐的色彩与功能的统一,我想它应该能弥补《梁祝》的不足,为华夏的小提琴音乐创作在立丰碑。相信等《昭君出塞》完全写完,学妹就会懂得我的用心良苦了。雷鑫也跟我提过,请你做首席,今日得见学妹,也正合我意。” 这个时候冯凯义、雷鑫和裴砚晨的对话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林熙也听见了冯凯义的表达,虽然冯凯义说的很有道理,但是他完全无视了程晓羽可以说是这个华夏民族音乐交响化流派的开创者,开创者这个名头重要不重要?拿小说来说,你记得洪荒流的开创者梦入神机,你记得无限流的开创者z大,你记得退婚流的鼻祖土豆,可你知道跟风之作的第二部是谁写的吗?即使后来人写的再好,超越原作再多,也抹杀不了开创者的光芒。林熙听到冯凯义如此借自己的学生程晓羽来上位,心下当然不爽,走过来道:“冯凯义,你能有点出息吗?明明就是借鉴别人的创意,还舔着脸说酝酿多年,进行升华,有本事你完全按自己的创意来写啊?”平时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