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8页(1 / 2)

这时雪茄室的所有人都集中注意力开始关注这里的谈话,数字与胶片之争是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情,无论是制片方、发行方、院线还是演员,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巨大的影响。 程晓羽并没有因为关注的人多而藏着掖着,他十分坚定地说道:“数字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从电视业就能看出来,11年美国电视业就完成了胶片向数字的转换,现在美国院线的数字荧幕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我想明年这一进程会加快……” 没有人敢像程晓羽这样肯定胶片电影的未来,斯塔文·贝尔都不能,毕竟现在胶片电影还是主流,数字电影从拍摄效果上来说远不如胶片电影,程晓羽这样说就是把自己至于众矢之的。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按捺不住心里不爽,面带着些许嘲讽说道:“因为你的小情人要入主amc了吗?”本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就不太喜欢程晓羽,因为他的电影就是纯粹商业电影,毫无对艺术的追求,对人类的剖析,他不喜欢像商人一样的导演。 但程晓羽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样的艺术导演并无恶感,他们也是第一次见面,对方语气不好他也能够理解,自己钟爱的东西即将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难以接受并试图反驳这完全是人之常情。 所以程晓羽只是非常诚恳切毫不避讳地说道:“这也是原因之一,大家都清楚这是大势所趋,转换成数字荧幕每年我们由此省下的拷贝制作及运输成本费足有十多亿美元之巨……”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听到程晓羽的话,一口喝干了杯中的鸡尾酒,然后不满地说道:“又来一个充满铜臭味的商人,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数字摄影机拍摄出来的画面根本没有‘菲林感’,清晰度到能将就,但是色彩还原度上和饱和度上,数字摄影机仍旧与胶片摄影机之间差距很大,数字技术几乎不可能达到胶片对色彩的敏锐度,你们这些商人为了追求利润,就可以无休止的毁灭电影艺术吗?” 斯塔文·贝尔其实也是偏向胶片电影的,但他清楚的明白商业和科技会驱使他们向数字电影转化,他叹了口气说道:“我想说我最爱的‘从想象到画面的跨越’是一长条的光化学品,它可以用手捧起来,扭曲,折叠;可以用肉眼细察,也可以投放于某个表面供别人观赏;它散发着香味,并不完美。如今,人们已开始给它的寿命倒计时。但我会一直忠于这种‘模拟’的(非数字的)艺术形式,直到最后一个实验室关门,我的《肖申克的救赎》也会用胶片摄影机……” 斯塔文·贝尔也知道数字化是趋势,但是他觉得这个过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他不希望程晓羽太过冒险,在他看来程晓羽是有才华的,但他也太过激进,一部大片都没有拍过,就砸下四亿要上三d和imax。 奥利弗·斯通吐出了一个烟圈说道:“我拍摄电影有个大致的标准,就是所有镜头都要先实景拍摄一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