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得罪同僚,自可以从百姓或是工程支出里挪出一抿子来。
此时听姜侍郎这番的话语,辛尚书颇为舒坦!
“我们户部,尤其是我这个尚书,背后常被人说,是悭吝苛刻不通人情。”
这会子,辛尚书也愿意跟能体谅他难处的姜侍郎,多吐吐苦水。
当然,到了辛尚书这个级别,并不会纯粹因为情绪而多话。他也有想多表露下自己的难处,好让这位姜侍郎传达给帝后的心思在——
卢照邻都看得出来的事儿,朝上这些老狐狸们哪里看不出?
这次《姓名录》和‘禁婚令’事,帝后都不令姜侍郎沾手。
自是圣心回护看重之意。
于是,辛尚书才愿意说的更多。
因姜沃有心问,辛尚书就也乐得与她说起,朝廷缺铜钱之事。
大唐的货币,在金属上,是只靠铜钱的,金银并不是流通货币。
而铜又不只供应造钱,许多器物亦需铜。
因而铜矿永远是不够的,紧缺的。
朝廷还通过律法规定:商贾不能积蓄太多铜钱,必须要让钱回到民间流通起来。
甚至有时还得跟刑部多合作,狠抓一批私下把铜钱熔铸了,打造成铜器二次售卖的商贾才行。
总之,在辛尚书口中:大唐不但缺钱,还缺造钱的原材料!
*
姜沃道:“辛尚书,我于钱币事上所知甚少,有些话若是说错了,您指教我可好?”
辛尚书点头道:“姜侍郎有什么话只管说。”
姜沃取出了一枚银币,问道:“辛尚书,除了咱们大唐只用铜钱于市,许多番邦外族,都是用银币的。”
正如她手里这枚,从崔朝处拿到的银币。
今年来的番邦,许多是来自西域各国,其中大食国(阿拉伯帝国)的人,在长安想用他们带来的银币花销,结果基本没有酒肆商铺敢收。
因律法规定,民间是不许私铸金银币的。
还是崔朝代表鸿胪寺给他们准备了许多铜钱和布帛,让他们可以在长安城东西市购买土仪。
而作为回报,大食国的使臣,也给了崔朝许多他们国家的金银币。
西域各国之间的来往,用的都是银币,甚至直接是金子。
辛尚书接过姜沃递上来这枚银币,见这可喜的银亮的光泽,边把玩边摇头惋惜道:“唉,西域多金银啊,自然可以铸造金银币。”
“但咱们大唐,银矿极少,实难!”
他抬头对姜沃温和道:“姜侍郎是长在宫闱内的,大约见多了金银器皿觉得是寻常物。但其实,咱们大唐的金银矿都很少——自大唐开国以来,朝中就有定规,六品以下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