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
这……当然是于旧例不合的。
大唐开国日久,因各种罪名被废为庶人的皇室宗亲也有(且还有不少),待其身故后,人死为大,朝廷也会予以身后事容光,按有爵之人的礼制下葬。
但之前的旧例,最高就是追抚到‘以国公之礼’下葬。
不过,皇帝此诏,从御前拟诏的中书令,到负责审核诏书的门下省,再到具体执行的尚书省,几位宰相都未就此事提出什么异议。
礼部也就按此诏料理了——许圉师已经习惯了,毕竟本朝违背旧例的事情,已经多的他数不过来了。
况且……要是真按照什么礼法旧例,以李承乾所犯的谋反之罪,在贞观一朝,就根本不可能留住一条性命。
而礼部也是直到料理起丧仪来,才发现,此事也并不只是皇帝的一意孤行。
先帝贞观十年所下的《九嵕山卜陵诏》中,曾写明“功臣密戚及德业尤著”者皆可陪葬昭陵。
但都是赐坟茔陪葬昭陵,远近也自有不同。
先帝晚年,曾在九嵕山上圈留一地,令日后陪葬墓勿要设于此处。
而此番,皇帝下诏,则直接选了此地为兄长设陪葬墓。
此地,便在帝后陵寝之近侧。
*
而皇帝第一次病倒,是兄长的遗物全部自黔州运回之后。
那日姜沃依旧奉召去紫宸宫。
她原以为皇帝诏她过去,还是问起兄长生前旧事的。毕竟在皇帝熟悉信任的人里面,姜沃是最后一个见到李承乾的——她从海外归来,结束巡按使之职回京前,是先到了黔州。
于是自打中秋后黔州讣闻传来后,皇帝总是诏她过去,一遍一遍问起,兄长当时的情景。
姜沃也就一遍遍的说给他听。
说来,姜沃真的见到了许多个李承乾。
贞观中期她耳边听到的尽是太子荒唐之行,只远远看见过的孤僻消瘦的太子李承乾;贞观末年奉先帝之命去黔州拜访,见了她直言不讳就问起‘李泰还活着吗’的李承乾;袁师周年丧仪上,会与她分析朝政洞察世事的李承乾……
以及三年前,她在黔州最后见到的,太过平静的李承乾。
那是种,无甚担忧牵挂,因而不畏惧老去和死亡的平静。
而在薛大夫离世后,姜沃于陶姑姑身上,也看到了这种平静——
当时陶枳拍着她的手,声音轻柔到宛如在哄当年还在病中,永远不肯开口说话的孩子:“好孩子,我知道,你会过的很好。”不再需要任何人的庇护。
所以,此世没有什么值得她担忧的人与事了。
陶枳的声音,就像窗外的秋雨一样带着湿气,也带着岁月的苍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