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李伯昌没有听从武宁伯的建议,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派出了五千骑兵,和一万步兵,向驻扎在五十里以外的东夷军营,发起了突袭。
可惜,李伯昌的五千骑兵,并未收到奇效。
东夷人似乎已经警觉到离国军队随时可能派骑兵突袭,在营地前,设置了大量的障碍物。
骑兵要越过,就必然惊动营地里的巡夜士兵。
等李伯昌的骑兵杀到大营时,东夷人已经严阵以待。
这一战,李伯昌派出的五千骑兵和一万步兵,折损过半。
上官烈趁机带人杀向了胶州旁边的鹧鸪峡。
幸好李伯昌预料到了上官烈可能会借机想逃,在鹧鸪峡埋伏了大量的人手。
上官烈从临海带出来的六千溃军,尽皆战死在了鹧鸪峡。
不过,在他们的拼死护送下,加上上官烈的军中,出现了两位绝顶高手,上官烈还是跃过了鹧鸪峡,逃出了离国的边界线。
战报传到临海的时候,武宁伯看了气得吹胡子瞪眼。
“急功近利的无知匹夫!
他难道看不出来,人家放五万大军在他城外,就是为了迎回上官烈吗?
他胶州原本就势弱,此时当养精蓄锐,或请我们临海支援。
姓李的老小子,私心太重,怕我们过去了,会抢占了他的功劳,迟迟不发增援请求。
好了,现在连大鱼都放走了。”
武宁伯虽然被皇帝任命为东征大元帅,可以节制东线驻军。
可皇帝很恶心的在圣旨里写的是与李伯昌共同节制。
也就是说,两人的指挥权大小是一样的。
所以,在李伯昌申请他带军增援前,武宁伯是不方便带兵去胶州的。
果然,不久武宁伯就又接到军报,胶州城在外的东夷大军,撤退了。
也不知道李伯昌的折子怎么写的,明明是大败,竟然变成了大捷。
皇帝竟然派人来嘉奖了胶州驻军。
圣旨中说,李伯昌击退了东夷围攻胶州的五万大军。
武宁伯听到这个消息,冷笑道:“皇帝难道看不出来东夷退兵,畏惧的是咱们临海和雍平关的楚家军?
东夷人怕我们围魏救赵,反攻东夷,才急着退兵。倒是便宜了李伯昌了!”
楚天骄安抚武宁伯道:“他不是看不出来,而是他绝不会将此战的全部功劳,算在咱们楚家军头上。
李家是他扶持起来的,为了面子,他也会替李家遮掩。”
幸好,在离阳候的威逼恐吓下,皇帝还是怕国门有失,同意了郑闯为临海的守将。同时,雍平关马大壮为守将的任命,也都明旨发了。
只不过,又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