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襄道:“随意让秦兵或者富商家丁演一演就行,哪需要李牧亲自出手?”
秦王柱道:“当棉布价格走高,他们一定会将种粮食的地换做种棉花吧。唉,商人逐利,所以秦国应该更严厉地禁止经商。”
朱襄无语。这一刀切的力度也太大了。
“商业能增加国家赋税,也能调整国内资源不均的情况。而且有些地方不适合种地,若民众不经商,民众会饿死,国家也收不到税。”朱襄道,“比如南部丘陵就种植不宜,但适合与海外通商。还有西边少雨,贸然垦荒会造成沙漠扩大,也只能放牧和经商。西域有许多小国就依托商业存在。”
秦王柱道:“还有依托商业存在的国家?那如果断了他们的粮食,他们不就束手就擒了吗?”
朱襄笑道:“确实如此。不过一般这种小国都孤悬于大国之外,强行去抢夺土地不划算,不如让他们管理那一片地,为大国之间通商的道路提供帮助。小国也有小国的存活办法。”
秦王柱想起现在还存在的一些小国,感慨道:“小国中也有许多寡人需要学习的智慧。朱襄,你不赞同秦国全面禁止经商?”
朱襄道:“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保证农业种植是重中之重。但规范的经商也是保障农业生产的一种方式。”
朱襄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道:“比如一方水土更适合种植棉麻,一方水土更适合种植粮食,若在一个国家,就可以分开种植,用商业连通。这样也能避免地方割据。”
朱襄本来想说商业对激活国家经济的好处,不过要立刻对经济学不太了解的秦王解释清楚很困难,朱襄就挑了秦王最感兴趣的一点。
秦国国土面积变大之后,秦王肯定会担心秦国变成周朝那样分裂。哪怕用郡县制,地盘大了也可能不好管理。
商业就可以解决一部分忧患。
现在割据容易是因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能形成封闭的经济圈,如果让各地商业连通,减少小农经济的封闭性,让种地纺织、小手工业和经商联系起来,各地交流加强,不仅可能出现朱襄所说的那种简单的防止割据的方式,更能促进原本全国各地的文化和人口交流。
对封建王朝的君王而言,他们更希望把农民束缚在地上,让他们疲于耕种,这样就没有心思谋反。
不过土地的承载力有限,总会出现大量闲散劳动力。工商业能将这些闲散劳动力聚合起来。
“一个强盛的国家,应该是农业和工商业并重。根据不同阶段,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前提下调整工商业的比例。”朱襄不好意思道,“具体如何调整,这个我就说不准了。我就只知道一个大概。”
他只是一个农学教授,虽然能聊上几句经济学,但也就是和朋友吹牛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