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之恩是无比感激,恨不得肝脑涂地相报,所以他几乎是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差点就以衙门为家了。
晚上就住在大姐家,
早上,马周仍没回来,武怀玉也没继续等,吃过早饭后便离去。
他没再去拜访李靖、魏征他们,如今身份,与同是宰相的他们私下往来,已经不太合适。
“阿郎,去哪?”石守信问。
“去城南梨园。”
城南梨园还是秦琼很早送他的,那块梨园挺大,秋天的时候梨子很香甜,送人、售卖都不错,还能做成秋梨膏,甚至春天还能养蜂梨花蜜。
后来武怀玉在梨园搞了个酒坊,酿秋梨烧,和梨子果酒,都还是不错的。
眼下梨园的梨子又熟了,
怀玉却不是去摘梨或是看酒,他是去看梨园看孩子。
他在梨园建了个院子,里面收养了许多孤儿。
当武怀玉来到丰收的梨园时,众多孩子正在帮忙采摘梨子,看到他来,都欢喜的上来行礼。
“把马车上的物资卸下来,”怀玉叫来园里的管事,“天凉了,给孩子们准备了秋衣吗,新鞋新袜准备了吗?”
“大管事提前已经拨了钱款下来,我们早就已经采买好了,”
管事如实的汇报着园中情况。
园里的孩子们都比较小,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孤儿,且多是战争孤儿,武怀玉收养他们,这个梨园相当于是个孤儿院。
孩子们在这里有吃有喝,还有老师教导读书习字。
这里属于是武家的酒坊资助,孩子们在这抚养,识文学算,待到十一二岁时,他们中如果读书成绩好的,可以到更好的学校读书,而如果成绩一般的,则会送到酒坊里做学徒,
在做满三到五年的学徒后,他们可以选择是留在酒坊里做伙计,还是选择出去闯荡,
武家并不强迫他们以后只能成为武家的伙计员工,甚至他们现在的身份,虽是孤儿,但也还是保留了良籍,并非武家的部曲或是奴婢。
“相公真是好人,给了他们第二条生命。要没有相公,这些无父无母,无依无靠的穷苦孤儿,只怕早就没了,哪还能如今这般活蹦乱跳,甚至长的这么好,还能读书识字呢。”
武怀玉看着那些孩子们帮忙卸货,那么充满活力,挺欣慰的。
虽说这个园里百多个孩子,一年开销不少,但武怀玉觉得还是值得的,武家的冰玉堂酒坊,如今规模也挺大,也很赚钱。
让酒坊每年掏一笔钱出来,做几个慈善项目,比如这个梨园孤儿院,再比如还有一个悲田坊等,他觉得很有意义。
既弘扬正能量,其实也是经营好形像,好名声好形像,其实也是广告,甚至从某个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