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第519章 初步挖坑

第519章 初步挖坑(2 / 3)

奇古怪的名字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折腾出来的。

李恪倒是没管李承乾了,李承乾既然说不用,那就是不用。

正好李恪这里也来活了,是田蒙送过来的,由悦来商行的渠道送回来的相关消息。

李恪打开看了看。

首先就是关于悦来商行在大唐各个道州大规模的跟百姓签署合约,收购丝麻等原材料,其中麻签署的合约是最多的,大约为220万亩,平均每户签约亩数为10亩,山地多的地方多一些,每户15亩,平原地区少一些,每户大概为5亩左右,根据不同的地形签约方式也是不同的。

蚕丝的签约是更为复杂,是按照斤数来计算的,因为不管是春蚕还是秋蚕吐丝的次数都不只是一次。

不过李恪跟百姓签署的蚕丝收购价格却是高于市面50%左右,一般来说,养蚕户是将蚕丝纺成丝线之后再售卖的,但是现在李恪不用他们纺丝,他们的人力成本自然就下降了,百姓可以同时养更多的蚕。

同时他们也需要种植更多的桑树,当然李恪选择签约养蚕户的地方也是那种土地比较不太适合种粮,适合养蚕的地方。

而且签约的分量也是有限制的,不然的话,大规模的养蚕容易先把自己给玩绷了。

目前来说,其实大唐初期,就算是李恪放开了跟百姓签约,百姓也不会将所有的土地都改为种植这种古代版本的经济作物,原因很简单,中国人自古饿怕了。

尤其是贞观年的旱灾刚过去没多久,大灾之年大家都饿过肚子,对于这个时代的百姓来说,自己种粮才是放心的。

但即便是刚开始百姓不会大规模的改种经济作物,李恪也不会放开了收,不然明后年就有百姓大胆不种粮了。

种粮的底线不能破。

要紧守耕地红线不动摇。

相对于丝,麻的收入恐怕是今年最多的,不过麻多了也不要紧,李恪手里面不仅仅有织布和纺线的工艺,关于麻布的处理也是有更先进的工艺的,经过他处理之后的麻布不能跟后世的比,但是比这个时代的麻布要柔软的多,而且结实,纺织也更加的紧致。

对大唐来说,绝对是消化的了的,而且这些麻布衣服还可以卖出去,不管突厥等周围的小国百姓同样有着大量的人消费这些麻布。

实际上就算是大唐自己,这些麻布都可以完全吃下了。

而且收回来的麻不仅仅是做麻布,麻袋,麻绳等等用途非常的广泛,尤其是如果大规模的开展商业行为的话,麻袋的用量就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除了这些基础的数据之外,就是伴随着签约所带来的,跟地方上的一些小家族,寒门所建立起来的联系了。这意味着悦来商行的网已经逐步的开始向整个大唐村一级开始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