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叔夜说道:“陛下,臣仔细看了刘锜的奏报,刘锡兵败,虽说有刘锡本人冒进的原因在,但也存在刘锜作为全军统帅,对敌情错误的预判的原因,刘锜对西夏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年前,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
“这也不能怪刘锜,西夏人在横山一带秘密发展,西北的细作多次深入潜伏探查,也未有所获。”赵宁说道,“我们既要客观地看待敌人,也要客观地认识自己人对局势的判断。”
“是,陛下比老臣考虑得更周全。”
赵宁又说道:“但是刘锡兵败造成的影响,在对军政管制的层面,朝廷还是要做出奖惩的,刘锜自己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如果朝廷不惩罚他,其他统帅以后也会对敌情变化失察习以为常,这是致命的。”
张叔夜说道:“不如降刘锜为定远将军,罚一年俸禄,让他继续担任鄜延路经略使,戴罪立功。”
赵宁说道:“其他人怎么看?”
蔡懋说道:“老臣以为这个惩罚合情合理,既起到惩罚的作用,也不影响大局。”
何栗则站出来说道:“陛下,对于西北局势,老臣倒是有话要说。”
“但说无妨。”
“以一人统帅陕西六路的做法,是否需要重新调整。”何栗说道,“自从我们拿到银州后,国朝军费预算向银州倾斜明显,在横山扩大我们的城寨本身没有问题,但陕西事务变多,老臣以为,仅仅是张相公一人坐镇六路,分身乏术,朝廷需要对陕西六路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西夏局势。”
何栗说的这一点,听起来像是对刘锜做出错误决断的一种政策补充。
赵宁倒是觉得他说得有道理,问其他人:“诸位以为呢?”
蔡懋说道:“臣附议。”
“何相公所言,确有道理。”赵鼎也点了点头,“若是朝廷想在西夏人意识到内政改革之前,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全面加强陕西边境各路实力,包括内政,例如与河西很近的熙河路。”
“有李彦仙在难道还需要再派人?”赵宁问道。
“各路经略使偏主军政,民政改制和对诸蛮夷的教化,还需要加强,熙河路以农、牧结合为主,确实需要有一员宣抚使过去统筹。”赵鼎说道。
赵宁点了点头。
如若以后想要打通河西走廊,收复西域,的确需要进一步同化西北羌人,而且也确实需要有人为张浚分担一部分。
但宣抚使这种级别的,跟制置使这种方面军统帅一样,是统管多路政务的,一般都是宰执大臣担任。
秦桧已经去了高丽,总不能再把蔡懋派到西北吧?
更别说赵鼎和何栗,肯定是不能离开的。
赵宁问道:“派何人去西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