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使得政权永固,代代相传,单靠这些开国功勋可做不到。
“世家之所以为世家,确实最重要两点在于占田荫客与九品中正,但没有这些。我们还有食客门客,还有数百年的底蕴积累以及浩如烟海之藏书。这点那些庶寒可比得过?更别提百姓了。百姓几人能识字,能帮李唐安邦治国?
“天下有才能有学识之辈,世家占几何,庶寒占几何?如今李唐初立,功勋者众,世家不出才让人觉得我们弱上几分。
“李唐可用科举网罗人才,我们亦可收门生故旧。这些人是世家培养,自然要依附于世家而存。再有世家世代通婚,关系人脉盘根错节,底蕴磅礴,可不是这么点东西就能轻松击垮。
“更加之,土豆虽说亩产三五千,却唯有李承乾一人种出。即便是事实,但你我皆知,在一地能出成绩,不代表在处处都能出成绩。且看看吧。”
是啊。他们世家的底蕴犹在,怎是能轻易取代。且看看吧。
于是,众人的目光同时转向今岁种下的土豆田。
土豆分春种与秋种,今次春种也并非一起育苗,而是根据当地气候决定,最晚的在二月下旬移栽入土,而最早的在正月十五上元节之后,可说是李世民登基第一件做的事。如今过去三月有余,这批土豆已然迎来收成之日。
某村落。
一位中年婶子在门口浣洗衣物,刚好瞧见住后头的年轻媳妇背着个大箩筐走过来,:“婶子,你们家箩筐在吗?借我用一用。”
“你背上这个挺大,一个不够?”嘴上问着,人已经站了起来,从屋内取出箩筐递给年轻媳妇,“给,这是做什么去?”
“谢谢婶子,晚些时候来还你。这不是地里的土豆成熟可以收了吗。昨天收了三分地,还没收完呢。家里就一个箩筐,来回运太不方便了,就想着今儿借一个。”
“那你这两个也不够。”
“没事。我家刚子已经跟春婶借了一个过去了。婶子,听说你家土豆地收完了?收了多少?”
婶子竖起三根手指,笑得见牙不见眼:“三千多斤。”
“我记得你家是种了八分地吧?八分地三千多斤,那可不少了呢。”
“哎,这算什么。”婶子一指东边,“杨子他们家同样八分,收了四千呢。”
年轻媳妇摇头:“他们家壮劳力多,打理得好。”
“你们昨天收了三分地有多少斤?”
“一千五六吧。”
“那不跟杨子他们家差不多?啧,你们还就两口子呢。你们夫妻俩真能干。我这阵子经常瞧见你们家刚子往田里去。伺候土豆地跟伺候娘老子一样。”
年轻媳妇叹气:“这也是没办法,我们家没别的营生,就靠地里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