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富察氏听说叛军已经退去,松了口气,只要不在这个时候倒了霉,以平亲王府的地位,不管最终是个什么结果,平亲王府依旧能够屹立不倒。她倒是忧心娘家那边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只是如今外面一片兵荒马乱,她就算是想要打听消息,也不方便,只得暂时作罢。 一直到宫中有了明确的消息传出来,许多人悬着的心才算是放了下来。 胤禩输得很是不甘,最终他直接给自个灌下了一瓶水银自尽了。 一开始的时候,胤禩的确是占据了上风,他手底下的确是人才济济,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其实这些人也是各怀心机,在占据了上风之后,互相之间就有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极端一点的,想着直接干掉康熙,让胤禩登基。 胤禩固然如今对康熙论起父子之情,早就不剩什么了,但是,这年头不是刚刚开国那会儿了。那会儿皇太极能够联合几个兄弟,直接逼死阿巴亥这个曾经非常受宠的大妃,但是自从满人入关之后,也受到了儒家天理伦常的影响,或者说是,这天理伦常这种事情,在封建时代,本来就是维护统治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要是上头的人连表面上都不想维护这些规矩,那么,下面的人自然是有样学样,到时候,统治成本可就高多了。 因此,要是胤禩真的是弑君篡位的话,那么,只怕别说是他那些亲兄弟,即便是一些远支的宗室都能跳出来,质疑他的合法性,到时候,说不定又有人要勤王,拨乱反正什么的。 所以,胤禩的想法其实还是逼着康熙下旨册封他做太子,就像是当年的李世民一样,玄武门之变之后,立刻册封了太子,哪怕之后朝堂上的事情,早就是李世民在管着了,但是,就得经过这么一个看起来似乎是多此一举的步骤,才能维护这个表面上的正统法理,要不然的话,李世民受到的质疑只会更多。 胤禩也是差不多的想法,康熙先册封他做储君,然后以自己年老力衰,难以继续执掌朝政为由禅位给自己,那么,就妥当了。 虽说这有些又当又立,但是很多时候,就像是做皇帝要三请三让一样,哪怕是表面功夫,那也是必要的表面功夫。 但是,跟着胤禩的人却不这样想,他们对于康熙还是有些害怕的,别看康熙老了,但是真要是给康熙一段缓冲的事情,说不定康熙就能翻牌。当年胤礽真正掌握的势力可比如今的胤禩强,但是最后又如何呢?虽说那时候康熙是借着明珠和索额图之间的争斗,不断削弱太子一党的力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康熙只会软刀子割肉,康熙自然也有霹雳雷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