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很多,可少了一半甘蔗,成本就成倍增加了。 无妨,司徒泽握着她的手捏了捏,我已经想好了,周围不仅我们村种了甘蔗,还有其他地方也有。除了交任务的,能余下来很多。农民是舍不得自己留着吃的,能换钱他们肯定愿意。 啊这,不就是成了制糖工坊了吗? 一整个县,一个制糖厂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他们产量跟不上,所以才不能收那么多任务甘蔗,只能轮着来。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再成立一个,这样以后大家就不再是农民了,可以转成工人,想必没人不愿意。转瞬间司徒泽已经规划好了。 几个问题,摊子铺得这么大,至少需要十几台机器吧?机器从哪里来?是用电的还是手工的?用电的话,村里要怎么接上电线,这可是个麻烦的事,肯定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手工的话,人手呢。收完甘蔗我们还要插秧,然后种蔬菜,谁有这个时间一直弄这个?除了这些,还得有人去收购原料,有人出去跑业务,不然谁知道你家有糖。 桑语一条条分析,还有烘干的问题,这里是南方,多雨地区。夏天还好,摊开一点几天就晒干了水分。可除了夏天,别的季节都不适合,也就需要烘干机,这种机器有吗? 有,我曾经设计过烘干机,只是当时没什么用,就放着了。我可以拿着图纸去向钢铁厂下订单,榨甘蔗的机器也可以买到,不用担心。 司徒泽笑笑,点了一下她的鼻子,我很快就能让你变回工人了,高兴吗? 桑语歪头,高兴? 工人什么的,在她这个现代人眼里,没有吸引力啊! 不过算了,总比下地好。天哪,这两天拔甘蔗,她手都快抬不起来了。 第六十六章 年代文16 第二天一早, 大家再一次广场上集合,这次大家分成了两波,愿意跟着刘知青的, 去他那边签字, 愿意相信司徒泽的,来周支书这边。 有人想要快点把钱拿到手, 同时也觉得弄熬糖工坊有风险, 当然也有人更愿意相信司徒泽。 毕竟司徒泽来的这两年,确确实实带着大家把日子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