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再添一条战舰。
德国的战列巡洋舰本身就具备了战列舰的特点,改造成战列舰不需要多少工夫,而且,结合英国即将提供的燃油锅炉技术,李安生准备回国后就开始设计建造战列舰,全部使用燃油锅炉。
要想使得中国的新战列舰具备高速功能,只有全部燃油锅炉一条途径。
胖叮当从资料库中调出“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大量图片与资料、参数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在德国派出的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江南造船厂筹建的战舰设计处,还是能够拿出完整的战舰设计图的。
要是在这样的优厚条件下,都不能成功复制出“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那李安生只会老实点,还是先造上一两条万吨的重巡洋舰再说。
其实由于设计上的稚嫩,建造经验上,以及建造技术的落后,即便能够成功复制“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在性能上也要差英国人一筹。
这就是工业体系的问题,李安生正在设法补救。
这次德皇威廉二世很慷慨,还是授意将德国最新的造舰技术提供给中国,其中当然包括最新的蒸汽轮机技术以及舰炮制造技术。
在李安生看来,德国的305毫米50倍径舰炮自重轻,射程远,射速快,而且使用寿命也远超英国舰炮,实在是难得的先进技术,这次能够得到舰炮制造技术,并且凭借粮食来换取相应的之前德国会管制的机械设备,他实在是有些不敢相信。
带着无比愉快的心情,载洵一行前往英国,李安生并没有透露德皇秘密召见他之事,等到回国之后,他就会开始运作东北粮食换取德国工业援助的计划。
载洵也无法想象,德国会如此的慷慨,根本就没有设下任何的障碍,他并不清楚,德皇亲自关照,根本就没有人会对技术与设备向中国的输出而制造障碍。
事实上,权倾一时的参谋总长小毛奇同样对李安生印象很好,他是个谨小慎微的人,为了施里芬计划,他简直就是竭精殚虑。
如何避免两线作战,变成了最大的问题。
如果能够光由奥匈帝国就能牵制被削弱的俄国,德国就能够集中力量对付西线,即便英国加入战争,也变得不那么可怕。
如果无法迅速解决西线,那么德国也能够从容的通过攻克塞尔维亚,打通与奥斯曼帝国的生命线——如果奥斯曼帝国最终站到德意志帝国那一边的话。
如果俄国不能成为威胁,又成功的拉拢了奥斯曼帝国,那么,德意志帝国的海军将能够在英国加入对德战争的情况下,不局限于北海,而是主动大规模的进入地中海,打通苏伊士运河。
或者,战役集中到奥斯曼帝国,集中到美索不达米亚,这里更能发挥德军的战斗力,将德国本土通过铁路,与波斯湾出海口连接起来,甚至,直接攻击英国在印度等殖民地的核心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