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自然就成了明治维新各项资产阶级改革中最重要的改革之一。
《学制令》的颁布,是维新改革的重大事件。从《学制令》颁布开始,全国范围的教育改革普遍展开。政府不断颁布有关教育的法令,内容涉及从小学到大学,从国民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的各种教育,以及学校管理、教学内容、教科书编纂等,名目繁多,数量浩大,明治维新时期其他任何一项改革都无法与之比拟。
日本的近代化,从明治维新开始,到资本主义工业化全面完成为止,用了不足半个世纪的时间。其中前20年,主要是引进、消化西方先进国家的技术、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巩固新生政权的阶段,也是从资本、人才、技术等方面为以后经济发展培养力量的阶段;后20多年则是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阶段。
日本近代学校体系从建立到完善,始终是适应近代化的需要,服务于“富国强兵”总目标的。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知识水平。新学制实行仅35年,就基本普及了初等国民义务教育,谱写了日本近代教育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章,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堪称奇迹。二是通过高等教育培养高级管理人才。从1878年到1900年共培养出35200多名大学毕业生,满足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三是实业技术教育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明治政府办教育,从开始就较重视实业技术教育。产业革命刺激了实业技术教育的发达,而庞大的实业学校网络,又不断地为企业输送熟练的技术工人。产业革命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增长,实业技术教育的普及也是原因之一。
李安生费尽心机掀起中日军备竞赛的原因,也有一点在于,拼命的打击日本的经济,试图阻挠日本对教育的投入。
中国的崛起过程,必然是踩着日本的尸体实现的,已经初见成效,至少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使得日本的经济已经相当的危险。
但可惜就可惜在,一战开打,对于日本来说同样是个难得的机会,缓和的机会。
要是给它这么一口气喘下来,那么后果难料。
日本的经济虽然遭受了重创,但是凭借着已经初步打好基础的教育规模,一时之间还难以彻底打残。
即便中国的棉纺织行业以及生丝行业已经初步的发展了起来,也无法一下子就将日本的喉咙卡紧。
一个国家教育基础良好国民素质具备一定水平,这个国家很难被一直打压,李安生担心的就是这一点。
总之,教育发达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学校制度加以改进和完善。这种经济与教育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日本的近代化过程中体现得比较充分。
进一步破坏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