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四十一章 入朝

第一百四十一章 入朝(2 / 4)

最多二十分钟,最短十五分钟,而且每架e-8c的巡逻时间为八个小时,比钟表还要准确。因此要想在二十四小时内渡河,就得分成成三个批次。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母祁铁调来了两架kj-2000,轮番监视e-8c。

还好,e-8c对地面装甲集群的探测距离最多只有三百五十公里,而kj-2000能在六百公里外发现e-8c,也就能够掌握e-8c的活动情况。

只是,要在三个十五分钟内,把三个重装集团军的主战装备全部送到鸭绿江对岸,仍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此时,发挥关键作用的不是战术,而是技术。

渡河开始前四十八小时,三个重装集团军的主战部队开始向北岸的出发阵地集结,分散隐蔽在数千处地点。渡河行动开始后,坦克、战车与自行火炮必须在五分钟内到达河岸,然后在一分钟内完成浮渡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八分钟内渡过鸭绿江,在联军恢复对地监视能力之前到达南岸的隐蔽阵地。

为了做到分秒不差,所有部队都反复操练了数十次。

只是,仍然有部分主战装备无法浮渡,必须从跨江大桥进入朝鲜。

与浮渡相比,过桥更加容易。

按照志愿军司令部的部署,在渡河开始前,替换掉人民军的先头部队将清空大桥,确保部队能以最快的速度行进。到达鸭绿江对岸后,这些主战装备将分散在人民军的驻地与江岸防线上。

万幸的是,鸭绿江南岸并不缺乏隐蔽阵地。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朝鲜人民军在鸭绿江与图们江南岸建设了一条规模非常庞大的军事防线。虽然这条防线无法与三八线相提并论,但是人民军沿着江岸构筑了大量隐蔽阵地、预设火力点,以及长达数千公里的战壕与坑道,似乎大江北岸的中国军队随时有可能入侵朝鲜。

从人民军建设防线的时间来看,很有可能与中韩建交有关。

现在,这条长一千多公里,纵深二十公里以上的防线发挥了作用。

牧浩洋回到司令部的时候,第一轮渡河行动已经开始。

通过架设在江岸上的监控摄像机,志愿军司令部能够随时掌握渡河情况,及时解决随时可能遇到的麻烦。

万幸的是,第一轮渡河行动比较顺利。

虽然出现了意外情况,比如在水丰北面,第六十五集团军的几辆坦克因为浮渡气垫的气压不足,到达鸭绿江中心的时候速度慢了下来,无法及时到达对岸,但是这些问题都及时得到解决,当时戚凯威果断下令,让战车沉到江底,战车上的乘员自行游到对岸,跟已经渡河的部队会合。

损失几辆坦克,总比暴露整个行动好得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