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压力,在外交上做出让步,日本印度洋舰队就不会前往印度港口,因为很有可能在进港后被印度扣押。即便印度不把日本战舰交给中国处理,日本印度洋舰队也别想出港。
当然,这不是坏事。
日本在印度洋上没有别的军事基地,也没有其他友好国家,因此日本印度洋舰队根本没有地方修复受损的电子设备。虽然日本战舰都具备对抗电磁战的能力,但是战斗力肯定会大幅度缩水。
严重一点的话,很有可能丧失了航空作战能力。
只要日本印度洋舰队还在海上活动,第二舰队就能全速追击。如果在夜间追上,将由航空兵解决战斗。如果在白天追上,则出动巡洋舰与驱逐舰,用大口径舰炮与重型反舰导弹干掉日本印度洋舰队。
可以说,主动权都在牧浩洋手上。
在谈到这些战术安排的时候,周渝生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即在粒子风暴发生后,日本印度洋舰队启程返回本土。
显然,绝对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
只是,日本印度洋舰队要想返回本土,要么走南海,要么绕过菲律宾群岛。
南海是中国海军的后院,而且在中国岸基航空兵的打击范围之内,除非日本印度洋舰队指挥官的脑子进了水,不然肯定不会自寻死路。
那么,就只有可能绕过菲律宾群岛。
这样一来,就正好在第二舰队的航线上。
按照牧浩洋的分析,如果日本印度洋舰队在十四日上午返航,航速在三十节左右,那么在十六日夜间,双方将在马鲁古海峡北面遭遇。如果日本印度洋舰队没有及时返航,或者航速没有达到三十节,那么将在十七日凌晨在马鲁古海峡南面遭遇。如果到十七日傍晚,第二舰队进入班达海后,仍然没有遭遇,就能证明日本印度洋舰队没有返航,或者沿其他航线返回本土。
综合这些分析,七月十六日与十七日是第一个关键点。
十六日上午,牧浩洋下达了第一道作战命令。
马鲁古海峡属于印度尼西亚,扣除十二海里的领海之后,国际水道的最宽处不到一百公里,最窄处只有五十公里。在如此狭窄的水道内,舰载航空兵很难发挥作用。如果风向不太有利,舰载战斗机甚至无法正常起飞。
为此,牧浩洋决定效仿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中,龙目海峡海战的伏击战术。
只是,这次没有潜艇做前进侦察力量。
下午,两艘驱逐舰脱离编队,加速到三十三节,向马鲁古海峡冲刺。
后面,四艘巡洋舰与六艘驱逐舰组成了炮战编队,航母与护卫舰、快速战斗支援舰则留在最后方。
天黑后不久,前出的两艘驱逐舰各出动了两架无人侦察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