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搭配模式更加理想,只是中国海军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模式,即用原本是低端战斗机的j-25承担高端任务,让重型的j-15承担低端任务。在此基础上,中国海军首先提出,应该以任务来区分战斗机,而不再是以制造成本来区分。
正是如此,原本应该是重型制空战斗机的j-30/j-32变成了中型战斗机。
接下来的几场战争,证明了这一设计思路的正确性,不管是在对日战争中,还是第五次中东战争中,j-30/j-32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在主要战术性能上,不比美国的f-44差,甚至更加优秀。
也正是受此影响,j-31/j-33从一开始就被定性为中型多用途战斗机。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在适当兼顾制空作战的情况下,加强多用途性能,并且通过降低战术指标来控制制造成本。比如,j-31/j-33的最大机动过载只需要达到十二g,能够在空战中击败第四代战斗机就行了,不要求达到第五代制空战斗机的水平,仅降低机身机构强度就能把成本减少百分之十。
降低成本,意味着能够采购更多的战斗机。
如此一来,在国际市场上,也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订单。
事实上,绝大部分国家根本用不着j-30/j-32这样的纯制空战斗机,更需要的是多用途战斗机。
沈飞能够提前半年让技术验证机上天,应该是个好兆头。(。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