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燃烧的海洋> 第三十二章 针锋相对

第三十二章 针锋相对(2 / 4)

洋与西南太平洋运送军队,而且在新加坡投降之后,美国必须增强在澳大利亚的军事部署,防止中国军队继续南下,因此美军的主要运力都在太平洋上。

受此影响,美军很难及时向以色列派遣地面作战部队。

别的不说,至少美军的运输机群得留在太平洋这边,不然不可能在短期之内增强部署在澳大利亚的军事力量。

没有空运,就只能走海运。

由此造成的影响就是,要到十一月底,美军才有可能到达以色列。

从时间上看,如果能在此之前打一场决定性的地面战争,就算无法击败以色列,中东局势也能稳定下来,并且迫使美国继续向以色列增兵,以保住中东地区唯一的桥头堡,避免迅速在地面战场上战败。

要知道,在战略价值上,以色列不低于关岛与迪戈加西亚。

可以说,美国绝对不会放弃以色列。

如此一来,只要美国全力支援以色列,那么在西太平洋上的攻势就得推迟。

显然,这就是牧浩洋的如意算盘。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办法不是加强叙利亚的防御力量,而是在恰当的时候发动一次决定性进攻。要知道,在军事选择上,只要美国做出了保证,以色列就很有可能放弃进攻叙利亚的念头。

如果以防御为主,以军又没有打过来,那么牧浩洋的企图就将落空。

虽然牧浩洋不是陆军将领,但是以他的经验,一眼就看出了约旦的重要性,知道借道约旦是攻击以色列的捷径。

为此,在戚凯威打电话过来前,他就跟杜小蕾提到了这件事。

问题是,杜小蕾的实质性帮助并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虽然新加坡不战而降,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的威信,打击了美国的气势,但是当时第十三集团军还没有到达叙利亚,而且以色列国防军已经在约旦河西岸地区部署了数十个旅,还在戈兰高地方向上部署了八个旅。与之相比,约旦皇家陆军根本不值一提,不但兵力少,装备也非常落后,连官兵的斗志都不是很高。更重要的是,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溃败,严重打击了约旦王室的信心,让约旦当局认为,参战只能引火烧身,约旦没有理由为了埃及与叙利亚向以色列宣战。

结果就是,在杜小蕾派出的特使到达安曼之前,约旦国王就重申了中立政策。

为了表明坚定不移的中立立场,约旦国王没有接见中国特使,只是安排一名副部级官员前去接待。

至于这轮外交活动产生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十一月十一日,杜小蕾亲自跟约旦首相通了电话,直接提出借道约旦,结果被约旦首先婉言拒绝了。

也正是如此,蒋博文的作战设想彻底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