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燃烧的海洋> 第七十七章 分歧

第七十七章 分歧(2 / 4)

运能力,最多支持两到三个集团军在前线作战,而对俄罗斯这种幅员超级辽阔的国家发动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至少需要动用十个、甚至二十个集团军,兵力投入在百万以上,前线作战部队也在六十万以上,因此中国空军的战略空运能力至少需要提高三倍,才能基本满足要求。

在戚凯威看来,把空运能力提高三倍,显然不大现实。

当然,这只是他本人的观点,因为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空军的战略空运能力不是提高了三倍、也不是提高了三十倍,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空军的战略空运能力比战争爆发前提高了三百倍!

这也不能怪戚凯威,毕竟在战前他不是总参谋长,只是陆军司令,仅负责与陆军有关的事情,对总体战略的了解程度远不如牧浩洋,也就不大清楚国家的战争潜力,更不清楚战争带来的变化。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戚凯威始终认为,必须在大陆战场上用兵,而且越快越好。

他有一个非常朴实的想法:与其让敌人把战火烧到自己的家园,还不如把战线推进到敌人的领土上。

事实上,这也是当时几乎所有中国军人的观念。

早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中国军队就有类似的想法,而后来逐渐形成的本土外围防御圈就是该想法的产物。

问题是,这道防御圈并没闭合,在北面存在两个巨大的缺口。

戚凯威要做的,就是希望在俄罗斯具备足够的威胁能力之前,堵上这两个缺口,办法就是主动进攻。

在陆军的所有战争计划中,北方战争就是重中之重。

为此,戚凯威甚至可以放弃其他战场。

当然,他没有忘记为陆军将领创造更好的条件。在牧浩洋批准向中东地区增派第二个主力集团军之后,戚凯威再次提议让虞世辉晋升为陆军上将,担任中东军团司令官。虽然牧浩洋最终说服戚凯威,让他亲自担任中东军团司令官,但是最终也签署了晋升令,由虞世辉以军团参谋长身份指挥作战。

牧浩洋让戚凯威兼任中东军团司令,主要是政治上的考虑。

别忘了,十五年前,就是戚凯威把埃及与叙利亚从战败的阴影中拯救出来,帮助阿拉伯世界取得了辉煌胜利。

在阿拉伯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军队心目中,戚凯威就是不败的战神。

不管是谁在前线指挥部队作战,只要戚凯威是中国中东军团司令,阿拉伯国家就能看到胜利的希望。

问题是,在大陆战场上,牧浩洋与戚凯威的分歧依然非常明显。

十二月上旬,总参谋部召开了五次参谋长会议,黄瀚林都来了两次,讨论的主要问题就是有没有必要向俄罗斯宣战。

毫无疑问,戚凯威坚持自己的观点,即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