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燃烧的海洋> 第二百六十三章 负隅顽抗

第二百六十三章 负隅顽抗(2 / 4)

雅图的飞机制造厂还被迫向五大湖地区转移,公司的情况非常混乱,根本无法组织卫星生产工作。

在火箭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在大战爆发前,美国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火箭制造技术,而且拥有世界上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最重要的是,这些用于商业航天活动的火箭不在核武器运载工具的销毁清单之内,但是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在本土遭到轰炸时,美国根本无法生产超级运载火箭,甚至没办法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所有零部件,也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小型火箭上了。

当时,美国准备研制的小型火箭,实际上就是以往的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

问题是,洲际弹道导弹作为核弹头的运载工具,早就被销毁了,保存下来的都是射程在三千公里以内,不具备再入大气层能力的战术弹道导弹。更重要的是,销毁非常彻底,不但所有导弹被销毁掉了,连导弹的设计图纸、相关的工业生产设备都被销毁,而从事导弹设计与生产的人员,都受到了缔约国的监督,不得再从事与导弹、火箭等有关行业。十多年过去了,美国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人才。

也就是说,美国不可能在短期内设计出一种能够使用的固体燃料火箭。

显然,制造就更加别指望了。

综合这些因素,美国基本上放弃了发射军事卫星的想法,只是没有停止相关的研究工作而已。

当然,在战争后期,这种情况在美国极为普遍。

说得直接一些,在战败的威胁下,美国军方把一切先进技术都当成了救命稻草,在相关研究上投入了巨大的力量。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二零五六年初,美国还启动了核武器计划。

从时间上看,美国的核武器计划与军事卫星、运载火箭计划是同步进行的,及其载体就是没有研制出来的固体燃料运载火箭。事实上,以美国的技术实力,只要能够研制出能够把卫星送入近地轨道的固体燃料火箭,就能研制出足以打到中国本土的弹道导弹,而且能为其装上核弹头。

事实上,这也是美国军方为什么要求火箭的运载能力必须达到一吨的主要原因。

根据解密的资料,当时美国在核武器领域的研究进度、或者说是恢复核武器的工作进度非常快。

最大的问题,不是制造核武器的技术。

说白了,核武器的基本原理非常简单,在高中物理课本中就有,而且制造出可以引爆的核装置也不是难事。

真正的难题只有两个,一是核原料,二是弹头小型化技术。

相对而言,美国在后一个问题上遇到的麻烦不是很大。虽然以往从事核武器研究工作的技术人员已经转业,而且有十多年没有接触过与核武器有关的技术了,但是在大战期间,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