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双鹰旗下> 二六、兵制

二六、兵制(2 / 3)

用的。但随着迅速的工业化发展,团级指挥单位已经不能承担单一的战术性作战任务。在一场大的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规模都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计算,只有2600人的步兵团编制就已经根本不能承担单一的战术任务。

战术基本单位的编制在这个工业化时代最少应该是师级,甚至可能应当是军级编制。

而且奥匈帝国陆军的四单位编制也过于臃肿,日本人的二-四制师团间位虽然也有点过于庞大,但奥匈陆军的编制比日本人还差劲。实际上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已经为基本战术编制作了很好的解释:在未来的战争中,一个基本的战术单位要承担两个方向的任务,即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一支预备单位要随时准备投入到主要目标的战斗之中去。

这就是各国陆军采用三三制编制的原因和优点,李海顿虽然不知道这些理论,但后世所有国家的陆军编制都采用这种三团、三营、三连式的编制自然有它的道理。李海顿建议将帝国陆军的基本战术单位编制扩大为步兵师,并采用三营制的步兵团编制却被弗兰茨皇帝和陆军部给拒绝了。

陆军部的理由是这样做增大了控制的风险,而老皇帝也有这方面的担心。况且皇帝对陆军的影响也有限,军队主要的权力在陆军部和总参谋部手上,而李海顿所提出的单独组建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捷克、蒂罗尔和波兰步兵师的建议无疑会削弱德意志人和马扎尔人对军队的控制权,他们也担心所谓的反叛。

其实这一点有些过于小心,经过多年培养的各民族贵族军官对于帝国的忠诚毋庸质疑,他们对皇帝的忠诚有时甚至超过了德意志人。比如维也纳暴动期间,克罗地亚人保护了皇室的安全,并出兵平息了德意志社会党人在维好纳所发动的叛乱。再比如来自塞尔维亚族的博洛耶维奇家族多年以来一直忠心耿耿地为了帝国而与塞尔维亚人作战。

他们不会效忠另外一个民族,但却会忠于帝国。

当然,临时征召的农民们可没有这样的觉悟。

战争的胜负不应该建立在临时动员所拼凑起来的部队身上,其实就是单一民族国家也是如此,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的战斗力过于低下,除了为敌人增加战功外几乎就再也没有什么作用。即使是被洗脑了日本人也不例外,二战后期的皇军与侵华战争初期的部队的战斗力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高度职业化的军官军伍和军队才是根本。

李海顿的影响力根本无法说服陆军部和帝国议会改变陆军编制,实际上即使是弗兰茨皇帝也没有这个能力,何况他也没有这个心思。

他只能钻空子。帝国陆军深陷于政治漩涡里,无法自拔,任何一点改变都会触动到各方的利益,况且奥匈帝国的情况更加复杂许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