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的海权观点更倾向于海洋国家。
由于观念的不同所以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威廉二世的观点倾向于李海顿,他也希望在自己的军舰上装备更大的火炮,问题是海军设计部门的设计师们认为装备更大口径火炮的战舰不可能还能浮在水面上。
“那就增大舰体!”李海顿的想法很简单,问题是提尔皮茨受困于海军预算,并不是他不想用更大的主炮。
现在两人争论的问题就是这个。
李海顿希望在“赫尔戈兰”级上装备上与奥匈帝国海军最新的“联合力量”级战列舰一样的330毫米主炮,但提尔皮茨却认为装备305毫米的主炮已经足够,这符合议会通过的预算,而不用再去为追加预算而头疼。
提尔皮茨并非不常赞同李海顿“以英国皇家海军为目标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强”的观点,但并不代表德国海军愿意与大英帝国为敌。李海顿的想法是要向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发起挑战,而提尔皮茨的想法却是让英国人觉得并不值得与德国人进行争斗。
这两种观念中有大约百分之三十的实力差距。
在十九世纪时弱小的德国海军却为无畏舰时代的德国海军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德国人并没有象大英帝国那样拥有一支面临淘汰的庞大的前无畏舰舰队,实际上英德所谓的海军竞赛只是英国人编造出来的谎言,德意志帝国并没有与英国人抗衡的意图,他们只是在补偿以前落后的海军舰队与不断增强的国力之间的差距。
包括威廉二世在内,德国人并没有挑战皇家海军的企图,一切都是英国人为了转移不断衰弱的国力和想要维持海上霸权之间的矛盾,他们需要制造出一个敌人,德国人不幸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呵呵,所谓的德意志帝国海军难道竟甘愿不如我们奥匈帝国海军,真是难以置信。”李海顿用略带嘲讽的语气在刺激德国皇帝,的确,威廉二世能接受不如英国皇家海军的事实,但却受不了别的国家再凌驾于他之上。
他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世界第二,李海顿很了解这位大舅子的心思。
果然,德国皇帝受不了这份蔑视,拍着胸脯向提尔皮茨保证他会说动国会通过一定数额的海军建造经费的追加预算。
这就没有问题了。
提尔皮茨困扰就是资金问题,德国海军造舰预算有相当一部份被用在了基尔运河的扩建上了,这与大清帝国建造颐和园很相似。
每年3500万马克的投入几乎相当于一艘战列舰的造价,但是随着战列舰吨位的不断增加,主力舰的大型化已经成了必然的趋势,基尔运河已经满足不了海军的需求。
问题是这条运河的拓展经费却需要从德国海军的造舰预算中拨付。
李海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