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也多次在公开场合力挺他; 另外,由郑教授所主导的物理研究所,也为光子应用初期的逆推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是他为数不多所尊敬的人。 下午两点半,韩义独自前往邀约地点——位于莫愁湖畔的茶楼。 郑培生先一步到了,同来的还有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 穿着白衬衫的郑教授还是老样子,一米七左右的个子、瘦瘦的,一头稀疏的灰白相间的头发贴服在脑门上,坐在那里微微弯曲着脊背; 韩义快步走上前,谦逊道:“不好意思郑老,还让您老人家等小子,实在是罪过。” 看到韩义,郑培生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拍拍旁边的座椅笑道:“坐坐坐……他们是我去年带的博士生,薛博华跟范梦琪。” 薛博华跟范梦琪带着兴奋的表情站起来恭敬道:“韩总好~” 韩义笑着摆摆手,“嗯,坐坐坐。” 郑培生看着他笑眯眯道:“我看了你们公布的无损太阳能电池数据,真得非常了不起,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毫不为过!” “谢谢!郑老过奖了。” 郑培生说:“我跟华清的李思源教授已经联名推荐你参加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评选。” “啊……又推荐啊?”韩义有些意外。 加上今年,郑培生前后已经推荐他三次了,不过前两次都落选了。 倒不是不够资格,而是诺奖潜规则太多了。抛开之前提到的深层次问题,单就评选本身来看看。 首先诺奖是由瑞典的诺贝尔奖委员会,每年发出1500封推荐信,邀请1500个人推荐。 推荐里面包含几种人,第一,欧美国家现有物理相关院校的正教授; 第二,已经得了诺贝尔奖的人; 第三,现在在国际上各个领域的领头学者。比如郑培生以及华清大学物理学院的李思源教授。 然后再来说说这1500人,当中有一半的人会推荐自己,基本就是750票了,另外750票当中会非常分散,相对集中的大概也就十几票,不到二十票; 然后从连续几轮都得到十几票、二十票的人当中挑选五个人,再仔细看他们的贡献是什么,最后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来做一个评选。 那么这相对集中的二十几个人,都是谁推荐的?大部分是那些人的学生。 中国物理学家当然也有不少人有机会被推荐,但只有一两票是不能进入评选环节的,如果你真想拿诺贝尔奖的话,还必须教出三四十位可以进入那1500人名单当中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