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又或是民间,都很快便似乎被风吹了个无影无踪…… 另一边,康安伯与倭寇终于正面对抗上了。 倭寇船队突然进犯,大周船队早有准备。 大周水军在两座海岛边借地形之利埋伏,打赢了小小一仗。歼敌数百,夺回了五条渔船和一条中型商船。 倭人仓皇撤退,周军猛追,在海上展开了追逐。倭人在海上逃窜了足足几十里,而康安伯先前布置下的水军早就等在了倭人前方,前后周军对倭人展开了合围。 倭人退守时占据了一处易守难攻的海峡。 两伙人便如此形成了对峙之势。 而对康安伯来说,他们要做的就是等。 倭人被困海峡内部,等同于断了物资。与其冒风险强攻,不如就堵住了海峡首尾,不费一兵一卒等到坐吃山空的倭人自动投降…… 西北也打上了。 在朱常安身体稍微恢复后,白恒命副将带着大部队留在西北,亲自带着五千人护送朱常安回京了。 走了三百里,眼看还有不到百里就出荒漠,白恒一行人却遇上了埋伏。 北蛮早就打听到了安王将回京,自然不能放过如此好机会。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活捉安王。 除了要报仇更是要换取利益。 眼看已是秋日,只要拿下安王,那么别说这个冬天,就是接下来三五年的物资都不用发愁了。说不定还能抓了安王换得来年一大片肥沃草场。 他们的信心不是因安王值钱,而是他们知道大周作为泱泱大国,死要面子,大周皇帝更自诩天子,自然不允许自己骨血沦为俘虏,成为他在位期间的一个污点。 所以哪怕只为天子颜面和大周颜面,大周也定不惜代价来换取这个皇子。因而北蛮各部都蠢蠢欲动,同有几分不计代价的意思。 只是白恒没想到,朱常安在距京八百里地的这场为时一个月的休养,竟然已叫这些原本摩擦不断的蛮族各部短暂结成了同盟,如若一堵城墙一般拦在了他们回京的去路上…… 可恨,此处距离京城已只有五百里地了。白恒有些恼,心下忍不住对皇帝生出些怨气, 一来,眼看京城在望,可偏生过不去,且敌我人数差了十倍!稍有不慎,他的人都得搭进去,怎么看都窝火。 二来,他原本的计划极好,若不是皇帝一意孤行,何至于给了北蛮机会,反而利用朱常安滞留半路的机会,使得原本一盘散沙的各部暂时拧成一股绳? 如此一来,御敌难度简直成多倍增长,给他平添了大量麻烦。 三来,眼下的他,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皇帝下了口谕,只要朱常安醒来就得回京,可前路都是蛮兵,想要突围出去,很难。虽不至于军覆没,可他的打退敌军和护送安王这两个任务,极有可能一个都完成不了。 白恒不敢冒进,只能拖延。 眼下的他能做什么? 也只有调动他留在几百里外的大军前来支援。这是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