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页(1 / 2)

思龙自从上了高中后,已经成了一个标准的军迷。他阅读了很多关于古今中外的战争史的传记和材料,尤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很感兴趣。他还到处收集关于枪械的知识,但由于当时社会上的信息还比较闭塞,他还几乎不能接触到真正的枪械,能够早日摸到真枪,是他的一大心愿。

与此同时,他还很关心当时的国际局势,尤其是与中国边界有关国家的局势,更是他的心头所系。

1959年8月,中印边境(朗久)发生了首次武装冲突,揭开了双方军事对峙的序幕。印度军人的一死一伤,令新德里朝野哗然。而这件事情的发生,也引起了刚上高中的小军迷袁思龙同学的持续关注。

1960年的中国,正是内外交困的时候。那个时候,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制裁和禁运未有穷期,而中国的老大哥苏联刚刚与中国决裂,撤走了所有援华的专家和物资,并向中国追讨抗美援朝时期苏联援助中国的武器装备的费用,同时也是国内□□最严重的时期,席卷全国的□□令中国的国力降到最低点……

印度方面完全不在乎中方的态度,在边境上全面推进,广设哨所,武装巡逻也一再深入禁地。印军先后在朗久和空喀山( 边境西段)越界攻击,中国边防军虽一直奉命龟缩在实际控制线的20公里之后,并有与敌遭遇50米外不许打枪的规定,但对奔袭至眼皮底下的印军还是做出了火力回击(毙敌9人、俘敌7人)。

1962年9月20日,印军越过克节朗河,对中方的尺冬哨所发动围攻。至10月中,中方已有47名官兵伤亡。□□中央及军委总部三天两头招集紧急会议,□□亲自主持中央常委会,做出了“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最后决策。

……

(二)

思龙原本的想法是高中毕业后报考军校,他的理想是做中国最优秀的军人。当时,以他的学习成绩来说,报考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很有希望的事情,但他一心想考军校,老师和茉莉也没有太大的意见。

但到了1962年高中快要毕业的时候,中印边境上的紧张局势,让热血青年袁思龙同学等不及了。他决定放弃高考,直接报名参军,还希望能赶上奔赴战场的机会。这个决定他根本就没和任何人商量,等到他已高中毕业并通过了参军的体检后,茉莉才刚刚知道。现在,思龙放弃了高考,只要他通过了政审,很快他就要离家远行了。

现在的思龙,快要满十八周岁了,他已经长成了一个高高帅帅的小伙子。他的脸型和身材和我年轻的时候很相似,他的脸上还没有沧桑,更多了几分无忧无虑的阳光和朝气,是个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英俊青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