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页(2 / 2)

在家乡有“小神童”之称,十岁就得中秀才,邻里皆夸。甚至有人说他或可三元及第,名震天下。

可随后两次乡试落榜,风向就变了。渐渐地,旁人开始称他为“唐仲永”,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他自觉身负才华,别人却道:一个秀才能有多大的才华,若真有才华,不说进士,先考个举人来看看。久而久之,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是不是过于自大,高看了自身;怀疑自己是空有幼年虚名,其实不过如此。

慢慢地,他变得不敢读书,不敢考试,甚至不敢做任何事。他觉得自己没有这个本事,做不好。他从自信满满变得畏畏缩缩,瞻前顾后。

对此,父亲什么也没说,却毅然卖掉家产,带着他一路游学,陪他走遍山川河流,看遍人世百态,让他一点点找回原来的自己。

他很感激父亲,是父亲把他从人生的迷途上拉了回来。父亲告诉他,人生不只有科举。考不上也没关系。他的世界很广阔,不该局限在科举一途。

但父亲没有告诉他,他的路到底该怎么走。父亲也没有告诉他,他两次落榜到底比别人差在哪里。

后来他与父亲在京城落脚,机缘巧合得以为太子办事。太子解决了他的疑问。

太子亲口说他有大才,只是他的才华不在科举。太子说他从来不比任何人差,只是彼此擅长的方向不一样。太子说旁人只看到他没能中举,却没看到这游学一路,他收获了多少,又做了多少。

他能从别人三言两语中窥探出端倪,能从纷杂的谈话中挑出重点,能于凌乱的讯息中找到关键。

他通过众人身上得到的消息又反馈到众人自身。他帮助快关门的小商铺起死回生;让被栽赃的学堂学子洗清冤屈;还从拐子手里解救了好几个孩子。

这些都是他的本事,是那些举人甚至进士都不一定有的本事。

太子说,他这些年走过的每一寸土地,见过的每一个行业,行过的每一次善举,都是他可以走的路。只要他想。他有众多选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