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岛的港口就分为好几类,军港和民用港口分得很开,军港在岛的另一面,不特地绕过去,恐怕连军港有多少船都看不清;而民用港口就要随意很多,甚至看不到手里拿着刀剑|枪|支等武器的人,也没有人穿盔甲,人们都穿着棉麻的衣裳——这也是民生方面最大的变化。
大宋棉花很少而且大多数还是种植在贵人的花园里作为观赏花卉而存在的,因此棉布很少。而现在,岛上有专门的棉花种植区,使得棉花也多了起来,棉花多了棉布自然就跟着便宜了。岛上的棉花苗是赵长卿特地去印度找来的长绒棉,而郡公府的能工巧匠不少,专门对棉布纺纱机织布机进行改良之后使得岛上一下子棉布泛滥。
如果说穿越之前棉布是少数贵族专享的话,那么现在,棉布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百姓们日常用的衣料了。
当然,这跟赵长卿的政策倾向是分不开的。
跟丝绸生产被官府垄断一样,棉布的生产也是被内府垄断的。就跟官府不能对麻布生产投入太多的资源一样,赵长卿的内府也不能把过多的资源投入到丝绸中去。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官府如果在麻布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的话,百姓家的女人们就不能用纺织麻布来贴补家用,这是与民争利。而郡公府在丝绸上大量投入的话,一样会挤压官府在丝绸上的利益。
因此赵长卿才会在外府没有重视棉布生产的时候让内府垄断了棉布生产。棉花完全可以用雨润术和枯木逢术来催生,这也使得两座岛上的棉花产量变得极高,远远超过了生丝的产量,加上郡公府的棉布纺织工坊全力开工,使得棉布一下子从稀缺之物变成了积压产品。
即便郡公府下面及时调整了工艺,让部分细棉布产品甚至不比某些丝绸差,依旧改变不了棉布烂大街的现状。
为此,秦业甚至带领着匠作处大匠想赵长卿请罪。
在秦业这些大宋人的意识里面,棉布是比丝绸更贵的稀罕物,独霸棉布生意会给郡公府带来巨大的收益,他们怎么想到棉布还有会变得跟麻布差不多甚至比麻布还不如的一天呢?
棉布工艺越好,积压的棉布就越多,郡公府的亏损也就越大。
如果是这个时代的资本家的话,肯定宁可一直积压着,也不会把商品廉价卖掉。可赵长卿并不是商人,他以前是封建君主大家庭的一员,而且还是掌握了一部分实权的重要成员之一,现在的他则是封建君主小家庭的领袖。
这辈子,他根本就不是一个商人,他也做不了一个商人。
赵长卿大笔一挥,棉布就跟食物一样成了鼓励生育的奖励物资,新生儿一落地,无论生死都能从官府领到一